现代快报讯(记者 姜斯佳)也许你会觉得《陶渊明也烦恼》是一个奇怪的名字。这是讲陶诗的吗?还是讲避世?他烦恼什么呢?如果你读过陶渊明的《责子》诗,也许,就能理解:"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可见潇洒如陶渊明,也会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焦虑到只能喝酒,更何况被 " 虎妈 "" 鸡娃 " 浪潮裹挟的现代人。
这是《诗人十四个》的作者,青年学者,中文系副教授黄晓丹的第二本书。她在大学中文系教中国古代文学课,在小学教育系教儿童文学课。在过去的几年里,她常常会遇到小朋友家长问她各种关于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教育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每周都会被问到,在这些连绵不绝的问题里,家长们的焦虑简直凝成了实体。于是,她把这些常见的问题整理起来,写了这本书,希望能对家长有用。
但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孩子家长看的,它也适合所有想要找到合适和愉悦的路径去进入传统文化学习的成年人。在《< 论语 > 里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里,黄晓丹说:" 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就是逼着儿童学,把一生中大部分的学习任务压缩到青少年时代,等他长大了,反而不再学习,所以有个段子说‘我一生中智力的最高点是我高考时’。高考是十八岁,对于孔子来说,这个年龄,学习才刚刚开始。" 传统文化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件终生的事,而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想要开始学习自己的传统文化,想要进入自己的精神源头,都不晚。
全书一共有三十堂传统文化课,包括经典推荐课和观念革新课。经典推荐课解决 " 学什么 " 的问题,介绍《诗经》、《庄子》、唐诗宋词,一直到 " 四大古典名著 " 等文本,告诉大家这些书为什么经典、有趣在哪里;观念革新课解决 " 怎么学 " 的问题,包括《弟子规》究竟要不要背、如何选择好的传统文化老师和教育机构、孩子在不同年龄该看什么经典等操作性问题,还有汉服等受大家关注的传统文化现象。
对于 " 中国传统文化 " 这一概念,黄晓丹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延到底有多大,我也说不清楚。我甚至认为这是个中性的概念。我们的工作不是漫无边际地美化传统,也不是把越多的人哄来变成传统文化的粉丝越好。我们的工作是尽量展示真实复杂的传统,寻找其中的精华,把那些对今天还有用的知识介绍和阐释给读者,同时也提醒读者注意传统中可能有的糟粕。如果大家能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一种理性的精神和平等的心态,既能够客观地了解传统的真相,又能从中找到真正的乐趣,我们的工作就算是有价值的。" 这也是这本书出版的初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