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作为贵州省会,贵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守初心担使命、强攻坚打硬仗,统筹 " 内 "" 外 " 两个战场,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人口 " 清零 ",助推全省 13 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带动 51 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书写了贵州减贫奇迹的贵阳篇章。
奋进 " 十四五 ",贵阳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大力实施 " 强省会 " 五年行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当好在乡村振兴中开新局的排头兵,当好乡村建设的示范者、领头雁。
扛起省会担当 书写脱贫奇迹
" 一切工作向脱贫攻坚发力,一切工作与脱贫攻坚融合,一切工作为脱贫攻坚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组织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举全市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落实 " 六个精准 ",实施 " 五个一批 "" 五聚焦 "" 八有攻坚 " 等系列攻坚打法,积极推进就业扶贫、健康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推进 " 五个专项治理 "…… 贵阳把好 " 精准脉 ",开对 " 药方子 ",下好 " 绣花功夫 ",确保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这是幸福的 " 大迁徙 "。贵阳以 " 六个坚持 " 和 " 五个体系 " 建设为根本遵循,开展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让 3009 户 12090 人彻底走出 "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 的困局,实现跨越式发展。持续强化后续扶持,创新实施 " 共筑行动 ",实施就业扶贫等四大工程,实现有劳动力家庭 " 一户一人 " 以上就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这是拔穷根的 " 大革命 "。贵阳围绕 " 五子登科 " 主导产业,积极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十三五 " 期间累计调减低效作物 93.61 万亩,调增果药茶等高效经济作物 78.87 万亩,经济作物占比达 80% 以上,一产增加值从 " 十二五 " 末期的 129.9 亿元增加到 " 十三五 " 末期的 178.31 亿元,年均增长 5.5%。
这是暖心的 " 大保障 "。贵阳新改扩建、维修改造学校 593 所,累计发放各类学生资助资金 22.94 亿元;912 个行政村卫生室和村医配备全部到位,基本医疗实现应保尽保、应资尽资;实施农村危房改造 4777 户,住房安全隐患保持动态清零;已建成农村供水工程 3193 处,农村集中供水率达 99.03%。
" 省会担当 ",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在贵阳市全体党员干部的心中,既是 " 使命 ",更是 " 责任 "。
到全省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最需要的地方去。2016 年,贵阳强化省会担当、发挥省会优势,从全省脱贫攻坚的大局出发,主动开展省内结对帮扶工作。
累计投入帮扶资金 18.33 亿元(其中财政帮扶资金 9.63 亿元),实施大产业带动、大市场带动、大就业带动、教育帮扶、医疗帮扶和干部互派,实施各类帮扶项目 458 个。帮扶长顺、望谟、罗甸、习水、印江、镇宁、麻江、普安、水城、剑河、天柱、纳雍、紫云等 13 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带动 51 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高度重视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的贵阳,在 2019 年全市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 清零 " 基础上,把防止返贫致贫、巩固脱贫成果放在重要位置,聚焦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 " 两类人员 ",打造 " 大数据 + 行业扶贫 + 专项扶贫 + 社会救助 + 防贫保 " 组合防贫模式,构建 " 近贫临贫预警、致贫返贫即扶、脱贫持续巩固 " 帮扶机制,多管齐下筑牢多道 " 防贫堤坝 ",坚决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巩固战,没有出现新的返贫致贫。
随着一幅幅脱贫攻坚、山乡巨变的宏伟画卷在贵阳大地徐徐展开,幸福美好的小康梦从理想照进现实。
加快产业发展 建设富美乡村
产业发展,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也是促农增收、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贵阳不仅在 " 拔穷根 " 上下功夫,更在 " 谋长远 " 上再发力,围绕 " 五子登科 " 主导产业,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 太壮观了!" 来到贵阳市 2.5 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清镇园区,一排排蔬菜大棚不禁让人感叹。
过去受制于基础设施、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贵阳农业长期处于 " 小散弱 " 的局面。
如何破局?贵阳全面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改变发展模式,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发展、品牌化推介,着力发展菜篮子、果盘子、茶园子、药坝子、奶瓶子 " 五子登科 " 主导产业。
截至 2020 年底,全市累计完成中药材生产面积达 35.1 万亩,较 2015 年增长了 75%;家禽产能达 3000 万羽,生猪生产已基本恢复至同期水平;累计完成蔬菜(含辣椒)种植面积 183 万亩(次)、产量 276 万吨。
在产业发展中,贵阳坚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 176 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从 2017 年的 700 亿元增加到 2020 年的 900 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 52%。
农业接 " 二 " 连 " 三 " 发展,还催生了 " 农旅 "" 农文旅 "" 农业 + 康养 "" 大数据 + 农业 " 等众多新产业新业态。目前,贵阳有省级乡村旅游点 12 个、市级乡村旅游点 34 个。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贵阳大力推广 " 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 组织方式,创新实施 " 三权分置 "" 六股分红 " 等利益联结机制,全市 150 家龙头企业、2300 余家合作社(含村社合一)带动农户 15 万户发展。
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让农民过上越来越美好的幸福生活,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任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贵阳积极完善乡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农村群众反映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 …… 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如今,行走在贵阳乡野,一个个产业基地生机勃勃,一个个乡村美丽富裕 …… 黔中大地奏响了一曲农村美、百姓富的交响。
推进乡村振兴 开新局强省会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 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寄予殷切厚望。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今年贵阳市两会明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乡村治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新时代有新要求、新使命。结合 " 强省会 " 五年行动,贵阳制定了《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等 "2+5" 文件体系,紧扣 " 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 目标,立足省内、省外 " 两大市场 ",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深化农村产业革命 " 三大任务 ",聚焦省会保供、农业科技、生态保护、农村改革 " 四个重点 ",做强菜篮子、果盘子、药坝子、茶园子、奶瓶子 " 五子登科 " 产业,实施农村党建、农田整治、山地农机、基础设施、人才振兴、乡村治理 " 六大工程 ",奋力开新局。
开局便实现 " 开门红 "。今年一季度,贵阳第一产业增加值 34.30 亿元,增长 6.6%。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61.36 亿元,同比增长 8.1%,比 2019 年一季度增长 11.3%,两年平均增长 5.5%。" 三农 " 行稳致远,为 " 十四五 " 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乡村振兴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贵阳在乡村振兴上持续发力——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 " 四个不摘 ",继续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搭建 " 一码知农 " 乡村振兴云平台,坚决防止返贫和新的贫困发生。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强菜、果、茶、药、奶五大优势产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和品牌培育行动,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气、讯、房、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做好息烽县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延长 30 年和全国宅基地改革整县试点,在清镇市、息烽县开展 " 新乡贤 " 回归工程试点,完善农业农村投入支持机制,梯次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
抓好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结合 5 个省级、30 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 · 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以县域为单元,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乡村振兴贵阳样板。
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贵阳驶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快车道,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樊成琼
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