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 — 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新一阶段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出了目标:到 2025 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 15%;到 2035 年,这一比例要达到 25%,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 — 2010 — 2020 年)》印发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已取得显著成效。
下面是过往成绩单: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0 年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 10.56%;
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持续完善,科学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大幅提高,科普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科普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现代科技馆体系初步建成;
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实现新突破;
建立以科普法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
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组织实施体系,探索出 " 党的领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 " 的建设模式。
如今,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
《规划纲要》提出,在 " 十四五 " 期间,要实施 5 项提升行动和 5 项重点工程。
提升行动的第一项,聚焦青少年群体。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能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提升行动指出,要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
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
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加强科学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开展英才计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等工作,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加强对家庭科学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加强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
提升教师科学素质。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 " 送培到基层 " 活动,每年培训 10 万名科技辅导员。
此外,针对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群体,也有专门的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规划纲要》明确,在公务员录用中要落实科学素质要求。
为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 ," 十四五 " 期间,还要实施 5 项重点工程。
它们是:
1、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划重点:推动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将科普工作纳入相关科技创新基地考核。
拓展科技基础设施科普功能,鼓励大科学装置(备)开发科普功能,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2、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划重点: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搭建高水平科幻创作交流平台和产品开发共享平台,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为科幻电影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推进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加强科幻影视创作。组建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联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科幻产业发展基金,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和科幻主题公园等。
3、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划重点:创建现代科技馆体系,大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
4、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划重点:大力发展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体科普、科普研究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
5、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工程。
划重点:深入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双多边合作项目。
现在
科学素质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我们开启了
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新征程
2021-2035
我们来了
见习编辑丨孙悦
责任编辑丨张亚君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来源丨科技日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