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最新一期的 " 书香 • 花溪 " 青岩阅读推广活动在青岩古镇百无一用书店举行,刘雍先生以 " 贵阳花溪挑绣 " 为主题,历史沿革、历代传承、当代地域分布、文化艺术特征、特色技艺等方面做了全面的讲解。阅读推广活动由花溪区文体广电旅游局主办、花溪区图书馆承办、花溪区青岩镇图书分馆协办,围绕 " 文化 "" 艺术 "" 生活 " 举行阅读讲座,邀请知名文化人士主讲,共同讲好全民阅读的青岩故事。
刘雍先生兼有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双重身份。他有一句名言:" 我的艺术作品就如同我的女儿,总希望嫁一个好人家;我的收藏品就如同我的爱人,总舍不得给别人。" 自 1973 年以来,他陆续自费收集了数千件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回族、土家族的民间艺术品,包括服饰、刺绣、蜡染、织锦、挑绣、剪纸、面具、宗教画、巫书、木雕神像、雕花木窗等珍贵的贵州少数民族传世艺术品。而花溪挑绣(又称花溪式苗族刺绣),恰是其收藏的起点。
讲座上,刘老师从苗族花溪支系来到贵州后的相关历史以及与刺绣的渊源关系说起,认为苗族花溪支系是西部方言区苗族传统文化最为丰富的族群之一,对于历史的追念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法和审美观念。由于没有传统文字,刺绣成为他们记录本民族、本支系历史的重要载体,花溪苗族挑绣大多描绘了先民们曾经拥有的家园,并寄托了深深的怀念之情,因此被称为 " 数纱绣成的史诗 "。其早期作品题材表现最多的是有关苗族远古历史的追忆,中期和后期比较贴近日常生活,表现了很多常见的事物和景象。经过历朝历代的精妙传承与发展,目前花溪式苗族刺绣主要分布在于贵阳市周边地区及贵安新区。目前苗族刺绣已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溪挑绣是其组成部分。
刘雍,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工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 " 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 " 荣誉称号。
一
数纱绣成的史诗
花溪挑绣里,隐藏着苗族花溪支系来到贵州后的相关历史。刘雍先生首先展示了一件古老的苗族花溪支系旗帜服衣背上的图案,认为这是远古历史的记忆:在中间背牌上,有着一个象征政权的方形苗王印,下方有一个头戴有犄角头盔王者的头像;在背牌下方连着的两条花带代表道路,两边分布着的四个方形图案,代表多个城邦,城邦周边的花形图案象征栽种着农作物的田野,鱼象征水域,两侧边上有着布满城垛、类似长城的边墙,在下方象征草地的装饰带上,布满了牛蹄印、猪蹄印、羊蹄印,代表先民们拥有着众多的牲畜。苗族先民在几千年的迁徙中,最终迁徙到西南山区。" 这件衣背上的图案是对昔日家国的追念。" 他说。
在中国刺绣史上,三国时代吴主孙权的夫人赵氏被认为是 " 装饰性绣画 " 和刺绣地图的先导。曾将绣有 " 山川地势军阵之象 " 的地图献给孙权,因而赵氏夫人被称为 " 绣画之祖 "。但刘雍先生之处,根据《西部苗族史诗》记载:苗族先民离开黄河、长江开始大迁徙时,就把自己曾经拥有的家国的地图绣在服装上以期永久追念。若按时间先后,苗族先民才是真正的 " 绣画之祖 "。
而神话故事《四月八节的来历》里,则隐藏着苗族花溪支系来到贵州后的相关历史以及与刺绣的渊源关系。刘雍先生讲述了生活在苗语称为 " 格洛格桑 "(" 黑洋大箐 " 之意,今贵阳所在地)的一支苗族支系的传说故事,认为为了追念两代英雄的首领,永远不忘失去的家园,苗族女子把她们曾经拥有的城池 " 格洛格桑 " 的平面图用十字绣绣到自己的衣服上,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便是苗族祖祖辈辈学习刺绣的原因。
刘雍老师说,苗族花溪支系没有传统文字,刺绣和口传文学替代了文字的功能,成为传承历史的主要载体。绣娘们凭借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深情追忆,对于现实生活的观察,她们发挥了无穷的想象力,运用了独特的构思,创造出许多概括而又神似的图案,显得那么高雅、瑰丽、不同凡响,这是花溪苗族刺绣最具魅力的地方。
二
融会贯通解读挑绣图案
根据搜集到的实物的年代和艺术风格,刘老师将花溪苗族挑绣分为三个时期:早期(远古到 1911 年),挑绣刚从苗族蜡染中脱胎出来,逐步形成独立的品类。主要表现对于曾经拥有的家国的追念,色彩单纯,图案造型古拙;中期(1911 — 1949 年)是该品类刺绣的鼎盛期,图案造型丰富,增加了一些来源于生活的纹样,用色绚丽多彩;晚期(1949 年以后)逐渐变异和世俗化,表现题材更为广泛,图案较为简化,开始使用一些现代材料,用色鲜艳。
他具体阐述说,初始苗族花溪支系主要用蜡染装饰服装,后来发现刺绣色彩更丰富,表现力更强,于是以蜡染为底稿制作刺绣图,接着花溪式苗族刺绣逐渐脱胎于蜡染,形成独立的品种,不再需要蜡染底稿,也不像其它品类刺绣需要剪纸底样、粉本和手绘稿,而是依靠对于祖祖辈辈传承纹样的记忆,传统图案靠的是长辈的言传身教。" 女孩在初学刺绣时可以参照上辈遗留下来的图案、针法和步骤范本进行学习,按照底布的经纬为坐标数纱而绣,构成图案。很复杂的图案,心灵手巧的绣娘通过观察,就能记住图案的结构和大概的造型,绣出的图案和传统图案极为近似,甚至完全一样。" 刘老师说,传统的图案虽然代代相传,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艺人有所创新、有所改进,添加进自己的创意,使得传统的图案更加完善,而且传统的图案经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新的作品。创新的图案则靠领悟、想像和对于事物概括、升华的处理,进行图案化、几何化的描绘,把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图案。
讲座上,刘雍老师对不同时期的挑绣作品上的典型图案进行了识别与解读:首先是蛙纹。花溪地区气候温暖而潮湿,生长有许多青蛙,蛙大声鸣叫以求偶,使苗人联想到情歌对唱,且具有很强的生育能力,成为繁衍的象征。挑绣刺绣图案中的相关造型充分表现了蛙的生理特征:头部呈尖状,颈部不明显,身躯苗条,四肢肌肉发达,前腿短后腿长。蛙生长在有水的环境之中,因此在它的周边常常绣有荷叶、荷花、浮萍等水生植物;其次是蜘蛛纹。花溪地区位于温带,生长着许多种类的蜘蛛,共有 8 条腿,能吐丝。苗人认为蜘蛛十分聪明,传说人类是通过观察蜘蛛结网而得到启发,发明了纺织技术。因此蜘蛛成为心灵手巧的女子化身;再有螃蟹纹。花溪地区有一种名叫蟛蜞的小型淡水蟹,是当地苗人的佳肴之一。在花溪式苗族刺绣里,描绘了螃蟹甲壳类动物的外形,尤其突出了八条腿的特征。常将螃蟹纹置于水井或者水塘之中,标志该图案是一个有水的环境,有象征水源充足、风调雨顺的寓意。
刘老师对 15 个代表图案一一进行梳理后坦言,对挑绣图案进行识别与解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调查,了解风土人情;同时还需要广泛阅读民间文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从而互相比对、触类旁通。
三
花溪挑绣独有的 " 特种技法 "
接下来,刘雍老师介绍了花溪挑绣的技艺特色——
" 从针法技艺上看,花溪挑绣的基础针法主要是十字绣,十字绣是本绣种使用最多、最广的针法。十字绣的制作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外到里’、‘由粗到细’的过程。先用十字绣针法组成的线绣出轮廓,找准对称或相同图案的位置,向内扩展为面,然后再用其它颜色的线来添加、填充和丰富。从附图中可以了解到由块面组成的十字绣类型制作的基本方法,第一步,用十字针法绣好外轮廓;第二步,再绣出内部较细的架构;第三步,用彩线勾勒边缘并填充预留的图案空隙。当地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做‘先修好围墙再栽花’。为了免在长时间的制作过程中手的不断触摸把绣面弄脏,因此制作时正面用布或纸遮盖起来,从背进行刺绣。完成后再把覆盖物取掉,露出‘真面目’,这就是挑绣‘反面挑、正面看’的技艺特点。
" 从服饰组合来看,花溪挑绣的同一块绣帕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用到服饰不同的部位,平时将服饰拆散为一块块的绣片保存,节日前夕再把它们重新组合成上衣、围腰、背儿带和帘裙。由于盛装以多为美,同时要穿若干件旗帜服,佩戴若干条围腰,背儿带的下摆也由多层组成,因此表面的那块十字绣往往是最精美、最贵重、最新的作品。服饰在组合时要考虑到疏密的搭配,才能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花溪式苗绣多采取二维空间镶嵌式构图,图案在底布上平铺展开,互不遮挡,讲究对称,一个背儿带、一块围腰是由若干块十字绣方巾组合而成的。"
刘老师说,按苗族花溪支系的习俗,一般不在室内制作十字绣,因此姑娘们要么集中到岩洞,要么挤在用玉米秆搭起来的 " 挑绣棚 " 内制作十字绣。小伙子也赶来凑热闹,他们吹笛子、吹口弦和木叶,对着年龄大一些的姑娘唱情歌,姑娘们也用山歌应答,挑绣棚里热闹非凡,不时传出嬉笑声。天黑了,她们就点燃葵花杆的芯子照明,继续埋头挑绣,直到深夜才陆续离去。制作十字绣的过程也为青年男女择偶提供了机遇。
作者 郑文丰
编辑 郑文丰 / 编审 肖燕 / 签发 田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