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8 日上午,深圳大学举行 2021 年毕业典礼。受疫情的影响,本次毕业典礼采取 " 主会场 + 分会场 "" 线上 + 线下 " 的方式,并首次启用新建成的校友广场作为主会场。每年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的致辞都会金句频出,今年李清泉又给毕业生们做了哪些寄语?让我们来看看吧!
▲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这些年,超过 5 万名毕业生从我手里接过毕业证和学位证,如果不是因为去年以来的疫情,这个数字应该会更多些。此刻,千头万绪、千言万语汇聚成一首《千与千寻》,同千千万万个青春共情:" 既然相遇是来自时光的馈赠,那么离别时也要微笑着,把回忆放在心中。" 最热烈的祝贺、最衷心的祝福献给最亲爱的你们!
早些年的典礼上,我常用 " 时光匆匆 "" 岁月静好 "" 不知不觉 " 等词语来为别离作注,但近年以来,尤其是经历了这场旷世的疫情,我们一起度过、一起抗争、一起守望、一起感念、一起适应、一起改变、一起创造、一起再次出发 …… 就连耳朵上的勒痕、手机上的绿码、胳膊上的针眼都在提醒:我们已然经历的、正在奋斗的、将要面对的,注定是宿命般的与众不同。我们应当在脚踏实地的 " 三自 " 墙前驻足沉思," 自立 "、" 自律 "、" 自强 ",这个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叩问内心、反求诸己、矢志再造纪元的校训精神,走到秩序和技术大变革的前夜,会给前行者赋予怎样的能量?如果有弹幕,我想此刻应该是满屏的 " 韧性 "!
韧性是一种元气充沛的生命活力,是 " 物体产生变形而不易折断的能力 "。它不推崇对困难挑战无条件正面刚,而是主张根据环境适当调整自我,以形变保存质地。同时,对质地的坚守使这种韧性不致沦为某种庸俗的生存哲学。
1989 年,深大软科学管理系的一名研究生正猫在蓬莱阁没日没夜地开发汉卡。直到他用几年的时间,从一无所有到成为《福布斯》榜上最年轻的中国面孔,很多人才知道他的名字叫史玉柱。没多久,因过度扩张引爆的巨人大厦危机,又让史玉柱一夜之间沦为 " 全中国最穷的人 "。同学们你们要知道,作为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第一代创业者,史玉柱的故事曾经鼓舞着多少年轻的梦想追逐市场的巨浪,有个大学生给他写信说:" 你要是不站起来,你就伤害了我们这代人的感情。" 再后来,史玉柱果断调整商业布局,在生命健康、金融投资、互联网等领域攻守有据。从少年得意者到著名失败者,再到成功逆袭者,史玉柱重新回到了中国创业者版图中他应有的那个位置。
史玉柱跌宕起伏的命运堪称中国市场经济的巨轮在惊涛骇浪之中劈波斩浪、乘风破浪的真实写照和精彩缩影。个人选择的必然与历史进程中的某种应然相爱相杀,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审视和感悟,都不得不对这种韧性肃然起敬。同学们,请原谅我不想应景式地祝你们将来无忧无虑、快乐幸福如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免得以后 " 你哭着对我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未来的日子不会没有风浪,当人生的轻舟驶出荔园的港湾,韧性就是最稳定的压舱石,护持你扬帆远航。
韧性是一种初志不改的处世定力。这种力量持久而绵长,不论繁花似锦还是风雨如晦,始终坚定顽强、纯粹率真、从容淡定而又温情脉脉。" 处变不惊 " 四个字远远不足以形容大变局中的这种定力,所谓 " 不变 " 的力量来自深沉而强大的 " 不改 "。
法学院 2010 届校友陈晓锋是一名 " 准 90 后 " 斜杠青年。香港民政事务局上诉委员会委员、" 就是敢言 " 执行主席、湾趣人工智能 CEO、法学博士等都是他的备注。这些年,他充分利用成长于潮、穗、深、港和留学英美的丰富经历,携手众多爱国爱港青年成立 " 就是敢言 ",为加强港青国家认同,促进香港青年融入大湾区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 今天早餐吃什么?" 通常是每天面临的第一个小挣扎,就晓锋来说,肠仔煎蛋公仔面加热咖啡是他的固定搭配,中西合璧,港味浓郁,菜单与人设完美契合。" 很多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我们会久久为功。" 晓锋的表态坚定而坦诚。
多年来,已经有超过一万名深大校友在香港生活、工作," 深大系 " 已经成长为爱国爱港和大湾区融合的重要力量。我们正在积极筹划建立香港校区,为促进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互动,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提供深大方案。目前,这份 " 凭港出海 " 的蓝图已经得到两地教育主管部门及香港社会的积极响应,参加今年 " 两会 " 报道的媒体高管发朋友圈评论:" 这是划时代的事件。" 建校 38 年,深大与国家战略、城市发展同心同向、同频共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造就自立、自律、自强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始终不忘的初心使命,也是一所 " 双非 " 高校超越一时得失的定力所在。一所大学可以有成百上千项使命职能,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育人!如果疏离了育人使命,其他所有职能都不具备独立存在的价值。你们所能企及的人生境界就是大学存在的终极意义!
同学们,母校虽然不能给你们贴上几个流行的标签,但从你们收到录取通知的那一刻起,从 " 深大盒子 " 到这场荔园盛典;从每一堂课、每一场讲座、每一个学科竞赛、每一波社团活动、每一项志愿服务中都贯穿着这所大学在 " 百年树人 " 这件事情上诚心诚意、锲而不舍的思考和坚守;从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到国内外各种评价体系中的飞速跃升,从建校之初为百业待兴的经济特区培养建设者到今天为 " 双区 " 发展国家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引擎,这所大学走过的路正是 " 中国道路 " 和 " 深圳奇迹 " 的生动力证,38 年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办学探索,践行着 30 多万人对于 " 国之大者 " 的深刻认知和郑重承诺。从这个意义上看,任何实力之外的标签都是青铜伪装王者般的苍白无力,如果一定要让我们在众多斜杠中选择一个作为我们的签名状态,那就是三个字:深大人!
同学们,每当周期性的压力到来,母校何尝没有 " 躺平 " 的冲动。用历史的长焦观察,许多当时我们认定的 " 大件事 ",或许只是长河浩荡中几朵内卷的小浪花。征途上的风景、过客、掌声和嘘声都如《大风吹》所唱:" 爱恨不过是一瞬间,红尘里飘摇。"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办学如是,人生如是,韧性就是最精准的定盘星。
韧性是一种人竞天择的文明耐力。" 物竞天择 " 是丛林法则,奉行弱肉强食," 人竞天择 " 是文明演进,笃信 " 人 " 的价值。经济发展、政治治理、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变革都要以人类生活是否因此更加美好为终极尺度。中华五千年文明大河奔腾,生生不息,所依傍的正是这份韧性和耐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老师是我国著名的 " 地下工作者",我们这座城市每一条地下轨道的建设运营都凝聚着陈院士的智慧和心血,他的志向不仅是为城市通勤增效提供解决方案,而是要用技术的力量重塑这座超大型城市的时空体验。近年,他把主要的研究精力投入到韧性城市建设中,致力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社会治理和生命线安全等领域增强城市韧性。
人们常说 " 多难兴邦 ",事实上 " 一难丧邦 " 甚至 " 一难灭种 " 的现象无论在自然界和文明史上都不鲜见。每一次苦难过后的不惮前驱都是物种和文明延续的努力,这是 " 满满的求生欲 ",更是坚韧的求生力。延续越久,经历的沧桑越多;经历多了,挺过来了,也就延续下去了。这个奋争的轨迹,就是天演论,就是文明史。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中经常出现一部分人在地球毁灭之时逃去其他星球的桥段,而中国的电影中却出现了 " 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 " 的动人想象。《流浪地球》中 " 带球跑 " 的方案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依恋,对我们共同参与创造的人类文明的眷恋,以及对每一个存在并奋斗着的个体生命的深深爱恋。我们所有的爱恨都纠结在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上,什么是快乐星球?你脚下就是。或许这就是中国方案的精神底色:我们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人。疫情席卷之时,我们不会寄望于 " 集体免疫 ",让生命沦为数字;我们不会煽动对立,让仇恨借瘟疫蔓延;我们更不会操弄疫苗政治,让拯救变成交易。这就是中国的立场,这就是中华的胸怀,这就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绵延不断的文明,古老蓬勃,坚韧不拔,耐力非凡。
同学们,文明的盛衰不受霸权左右,只由耐力决定。纵览环顾,中华文明恰恰是人类文明接力奋斗的长跑冠军。身处 " 两个一百年 " 交汇的历史方位和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你们躬逢其盛也压力山大,90、00 后的你们选择在这个章节,以如此急迫而壮丽的方式登上时代舞台,尽管有些仓促,毕竟风采照人。期待你们 " 用青春的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 ",韧性将为你们一往无前提供充盈动力。
元气充沛的生命活力,初志不改的处世定力,人竞天择的文明耐力就是我理解的 " 韧性 "。一个人,一所大学,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物种,一种文明,乃至于大千世界,日月星辰都要面临这样的韧性考验。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马化腾校友的一句话对我刺激很大,大意是:其实你也没做错什么,唯一的错就是你太老了。经常要卑微地向自己的孩子请教 " 你们喜欢听什么歌,玩什么游戏?" 然后得到的回应是孩子们把交流的主场由老中青云集的微信搬回只有他们扎堆的 QQ。作为师长,虽然不能代替你们决策,更不能代替你们检验生活的韧性,但我们还是想尽可能贴近你们,了解你们,理解你们,支持你们 …… 尽管我们终究不是你们,但这是我们的工作,更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乐此不疲。
全体 2021 届同学们,临别的嘱托来自《亲爱的旅人》。生命无限渺小也无限恢弘,你灵魂深处,总要有这样一个地方,永远在海面飘荡,永远在空中飞扬,永远轻盈,永远滚烫,永远不会沉降!再见了同学们,母校祝你们永远 " 韧性 "!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