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生命如歌;这里,青春成长!这里是兴农中学。经过 28 年的办学积淀,学校由最初的 36 名学子,发展到如今的 9000 多名在校学生。
办学 28 年来,兴农中学累计向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高等学院和社会各个建设岗位输送了近 37000 名学子和合格人才。
兴农中学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办学,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始终坚持以 " 生 " 为本、以 " 爱 " 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教无类,致力教育扶贫。
28 年不懈努力,兴农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效果以及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多次被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评为 " 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学校 "" 五好学校 "" 贵阳市先进学校 "" 先进民办学校 ",2019 年被评为 "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21 年 4 月 25 日,全国 35 位校长受邀参加清华大学 110 周年校庆,兴农中学校长和成都七中校长作为代表在 " 创新育人 " 论坛上发言。
如今的兴农中学,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优质学校、贵州省民办教育的窗口、全国民办教育的亮点。
红心向党 筚路蓝缕启山林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兴农中学这艘巨轮扬帆稳航 28 年,背后少不了充满智慧的掌舵人———党支部书记、法定代表人、校长蒲邦顺的苦心经营。作为掌舵人,蒲邦顺既要掌舵领航,更要关心载船之水的水情。他根据民办教育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办学理念和办学策略,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苦心经营,在市、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兴农中学由一个农家小院式的民办学校发展成为占地近 200 亩、自建校舍 10 万余平方米、全省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居前的民办完全中学,为贵州省民办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出身农村的蒲邦顺,坚持 " 兴农 " 的办学宗旨,自 1997 年起,累计拿出近亿元用于扶持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困的学生,使 " 兴农 " 与教育扶贫名副其实。
兴农中学取 " 兴农 " 这般 " 土味 "、" 接地气 " 的名字作为校名,是希望学校能够促进农村教育事业。" 在有生之年,竭尽所能办好兴农中学,使其现在和未来都不会脱离为农村教育做贡献的宗旨。" 这是蒲老最纯粹的初心,如今虽已迈入八十高龄,他仍然坚守着这个信念办学。
蒲老带着这样的初心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红心向党,与党同行,实干担当,扶贫济困。开办之初,蒲老向农民提出 " 你们养好猪,我们教好书,共同努力改变孩子的命运。" 他说,农村的孩子,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在他的建议下,农民子女可以用米、菜、肉等一切学校可用物品抵交学费。他的种种方便农村学生就学的措施,受到农民的欢迎。中央电视一台以 " 你们养好猪,我们教好书 "、中央教育台以 " 一所农民欢迎的学校 " 为题报道过他的办学事迹。蒲老还根据民办教育的发展特点,提出学校坚持 " 发挥民办学校体制之优势,传承公办学校治学之精华,争公办学校之不争,补公办学校之薄弱 " 的办学理念,把兴农中学定位为 " 为公办学校拾遗补缺 " 和 " 为教育的社会需求提供选择 " 的民办学校,为我省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教育脱贫攻坚力度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教育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这其中就有兴农中学浓墨重彩的一笔。
分层教学 人人享有出彩机会
兴农中学以 " 本人有学习潜力、父母有强烈愿望、进不了重点中学重点班 " 的中等生为生源主体,同时招收一部分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困的农村学生,对他们的各项费用或减或免,使之作为中等生学习的榜样、行为的表率," 优差相帮 "。针对中等生 " 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 " 的实际,制订并实施使之成人成材的教育教学计划。面对相当部分达不到高中录取线或因基础差,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的初中毕业生,以及部分弃学浪荡社会、不学无术的学生,学校创办高中预科班(现 "3+1"、四年制高中),为他们补习基础、纠正习惯、树立信心。预科班安排优秀教师任教,旨在夯实这部分学生的初中基础、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信心,培养学习兴趣。高中设置有精英部、追梦部、"3+1" 学部(艺术部)、高考补习部," 分层教学 " 的教学方式在兴农已经发展成熟,并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 教育公平的呼声愈高,城市化进程愈快,社会经济愈发展,中等生队伍会更庞大,我们的教育任务会更加沉重。" 这是蒲邦顺校长以生为本,以 " 爱 " 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所作出的正确预判。
在师资层面,学校把 " 爱兴农、更爱兴农的学生 " 作为第一标准,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教育发达地区引进的。教师食宿均在学校,可以让他们专心致志地教书育人;学校创新机制,实行教师优化组合,薪酬优化分配,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寄宿制使教师全天候与学生同在学校,可以面对面教育学生、手把手教其学习,在为中等生补习基础的同时培育优秀学生。学校厚德重教,利用一切可用载体,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感恩、学会相处。同时,坚持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全方位推行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通过自己的刻苦与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夯实基础。
同时,学校形成做 " 四有 " 教师,育 " 五星 " 学子的党建特色,通过 " 兴农强师 "" 兴农先锋 "" 兴农名师 " 等党建工程,切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 小思政课 " 进班级、党建引领团建等活动,深入开展 " 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 " 等主题活动及志愿服务、社团活动,推动党史教育进课堂,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浓厚的爱国情怀,树立起远大的报国之志,做新时代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好青少年。
乡村振兴 兴农中学继往开来
眼下,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依旧艰巨。已被实践所证明的 " 长期脱贫靠教育 " 这条路,应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走下去。显然,兴农中学在黔南州独山县开办分校的办学实践走在了前面。
独山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当地优质师生流向城市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教育质量与教育期待日渐滑坡。留存县内的中等生在数量上呈逐年增加趋势,他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愈加迫切,而本地优质教育资源匮乏," 外援式 " 的办学模式及以优秀生源和政策扶持产生的招收与培养 " 尖子生 " 为发展模式的公办名校,完全不适合教育荒漠化的独山实际教情,使得本地教育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局。
独山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在多次明察暗访、集体会商之后,发现以 " 中等生战略 " 为办学理念的兴农中学最符合独山实际。于是,独山县政府于 2013 年 5 月与兴农中学合作举办了混合所有制性质的独山兴农中学。时年 72 岁的蒲邦顺校长毫无保留地把兴农中学的教育理念输入到独山,通过制度创新,迅速改变了独山高中教育现状。
教学质量迅速得到提高,高考成绩屡创辉煌。办学 8 年,高考 7 年,独山兴农中学有 16 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其中农村学生 14 名),120 名学生进入全国 10 大名校,268 名学生被 "985" 大学录取,近 1000 名学生被 "211" 大学录取,近 2000 名学生考上一本。4217 名毕业生中,有近 4000 名学生走进大学,一本升学率稳定在 50%,最高达到 66%,二本升学率稳定在 90%,最高达到 96%。过去一直处于黔南州倒数的独山高中教育,一跃名列全州前茅,独山教育改革被群众评为最满意的改革。
实践证明,兴农中学以 " 中等生战略 " 为核心的成功办学实践,是走出教育困境的创新之举。通过教育扶贫,读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在兴农,莘莘学子红心向党点亮梦想,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改写了贫困家庭的命运。兴农中学被誉为 " 贵州省民办教育的窗口、全国民办教育的亮点 " 名副其实,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个伟大而关键的节点,兴农中学风华正茂,将风雨兼程继续办好学、育能人,献礼建党 100 周年。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曾静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