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陈豪
6 月 29 日上午 10 时," 七一勋章 " 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获颁 " 七一勋章 "。
黄大发,1959 年 11 月入党。他,用 36 年的时光,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 " 天渠 "。
" 我们草王坝田中有水、水中有谷,老百姓有大米吃了,他们高兴,我也高兴。" 前不久,老支书黄大发同往常一样开始 " 巡村 "。走在田埂上,看着清澈的渠水从高山上流淌进稻田,一株株秧苗在春风中茁壮成长,黄大发笑容满面。
如今,那个 " 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 " 的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草王坝早已变了模样——旧时长满荒草的土地变成四季菜园,村民们在这里找到了致富的 " 诀窍 ";昔日的荒山变身旅游景点,建起星空木屋、舍林边酒店、雨山前餐厅,一批批游客涌入,带来了 " 财气 ";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陆陆续续回乡发展,聚拢了 " 人气 "。
" 家乡变得这么好,高速路也开通了,我的梦想实现了。" 黄大发甜蜜的笑容背后,是一名老党员带领全村历经千辛万苦的奋斗过往。
黄大发从小父母双亡,吃着村里的 " 百家饭 ",靠给地主放牛过活。朴实刚毅、大公无私、敢想敢干的黄大发当上了草王坝大队的大队长。
草王坝,缺水的问题尤其严重。村里的老老小小要步行几个小时到河里背水吃;没有水灌溉,地里种不出好庄稼,再勤劳的人家一年四季连饭都吃不饱。
水,对于草王坝,是救命的东西。
▲黄大发带着村民巡渠护渠
黄大发经过多次实地探勘,发现与草王坝相隔三重大山的螺丝河是理想水源。为了把水引到草王坝,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黄大发就带着村民们攀岩走壁,用钢钎、铁锤打通了 116 米长的隧道。经过 13 年的艰难施工,水渠完工了,但由于工程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水还是没能流进草王坝。
经历重重磨难,1992 年正月初三,水渠再次开工。黄大发冒着大雪,扛着钢钎,带着几百人的队伍往山上赶。
" 水渠每 20 米被确定为一个桩号,每个桩号按照施工难易程度确定不同数量的人工,每个家庭按照土地多少确定要投劳的人工。" 一步步精心部署,这次动工,黄大发信心满满。
1994 年,水渠的主渠贯通。当清澈的渠水哗啦啦流进草王坝,流进了干旱已久的坡地,黄大发躲在一个角落里,哭了。
▲ 2021 年 4 月 29 日,参观人员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 " 大发渠 " 陈列馆听黄大发讲他的故事
" 这水,真甜呀 !" 一捧渠水混着两行热泪,所有的艰辛都在此刻化为了甘甜。1995 年,一条跨 3 个村、10 余个村民组,主渠长 7200 米、支渠长 2200 米的水渠终于完工,乡亲们都管它叫 " 大发渠 "。
2017 年,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 " 当代愚公 " 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并授予黄大发 " 时代楷模 " 的荣誉称号。
" 我还要为党干点实事!一直干到死的那天。我们共产党员要奋斗终生,要干一辈子革命!一切工作,都是为党、为人民干实事!"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黄大发一心为民的初衷没有变。在他的带动下,精品黄桃和有机蔬菜在团结村铺开,养猪、养蜂等产业让当地人找到了致富门路,村民收入持续增加,这方山旮旯已经变成令人向往的桃花源。
▲黄大发和老伴徐开美
据悉,今年是 " 七一勋章 " 首次颁授,共产生了 29 名 " 七一勋章 " 提名人选。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杰出贡献、建立卓越功勋;他们道德品行高尚、创造出宝贵精神财富;在全党全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受到高度赞誉。
来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