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9 日上午 10 点," 七一勋章 " 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次颁授 " 七一勋章 " 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向黄大发颁授 " 七一勋章 " 。
颁授仪式结束后,黄大发在电话中接受了贵阳晚报记者的专访。
▲黄大发
黄大发不断表达着自己的喜悦,电话中他中气十足地告诉记者:" 非常高兴,又骄傲又自豪,我虽然 86 岁了,但我精神很好。我今天早上 6 点钟就起床准备好出发去人民大会堂了。昨晚睡得不错,尽管心里想着今天的颁授仪式很激动很期盼,但昨天晚上还是睡着的。我想到我要保重好身体,高高兴兴参加。"
最让黄大发激动和难以忘怀的是,当颁授仪式上念到他的名字时,他昂首阔步走上台。他说,这是他今天最激动的一刻。
黄大发表示,这是他作为一名党龄 62 年老党员的终身荣誉,他会继续一心为民,艰苦奋斗。
这个月初,黄大发在自己家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达过他对这次颁授仪式的期盼心情。当时他告诉记者,他获得了 " 七一勋章 " 的入选提名,但还没收到去北京的通知。如果接到通知,无论如何也要去北京参加颁授仪式。他当时坦言,还能再去一次北京是他的愿望,希望再见一次总书记,邀请他来看看家乡的变化。
" 我希望自己的精神可以激励更多的共产党人,齐心协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黄大发在电话中说。
相关事迹
人工天渠 " 大发渠 " 凿出一片新天地
▲开凿于绝壁上的大发渠
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的悬崖峭壁上,有一条人工天渠——大发渠。在 " 大发天渠党性教育陈列馆 " 里,86 岁的黄大发缓缓走过长廊,仿佛走入时光隧道,墙上的一张张照片,将他的思绪带回从前。
说起以前的苦日子,黄大发记忆犹新。" 记得我 6 岁的时候,不小心将喝的水打洒了几滴,我母亲看见了冲过来就把我的脑壳打起包。为哪样打我?就是那时候水实在太珍贵了。"
这片过去叫做草王坝的土地,常年干旱少雨,世代缺水,加上地形起伏大,山高坡陡,石漠化明显,工程性缺水严重。当地曾有一首民谣写道:"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难找米汤喝 "。黄大发 1959 年入党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群众找到水,让大家吃上大米饭,过上好日子。
20 世纪 60 年代,掀起了学习河南林县修建红旗渠的热潮,全国上下大兴水利。黄大发也深受红旗渠精神的感召,说干就干,决心要为草王坝把水引来。
1962 年,黄大发带领数百群众兴建 " 红旗水利 " 引水工程。历时半年的时间,硬是一锤一锤地从悬崖绝壁中间 " 凿 " 出了一条 116 米长的隧道。遗憾的是,尽管黄大发和乡亲们竭尽全力连续修了 10 多年,却最终未能通水。为此,黄大发流下了愧疚的泪水,同时也发誓:" 我是共产党员,只要我生命还在,一定要坚持信念,水渠总有一天可以修成。"
1989 年,已经 54 岁的黄大发主动申请到枫香区水利站跟班学习,终于有了修渠的知识储备。1990 年,黔北发生特大旱灾,草王坝连续 100 多天滴雨未下,庄稼绝收,连耐旱的青桐树都枯死了,吃水要下坡两公里到河里去挑,来回近 3 小时。经过这次大旱,黄大发的心底重新修渠的信念犹如火焰燃起。
不过最困难的是,很多村民不再相信能把水渠建成,很多人不愿意干,还有村民冷嘲热讽。为此,黄大发召集村民开了许多次 " 夜会 ",不断做思想工作,绝大多数群众最终统一思想,同意集资修渠。
1991 年 8 月,大发渠的建设勘测工作正式启动,在专业队员的指导下,黄大发身先士卒在悬崖上做标记,经过 3 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全面完成了工程的设计。1992 年 1 月,为抢抓农闲时间,争取早日通水,黄大发在资金尚未划拨的情况下,组织群众自力更生,提前开工。
▲大发渠附近的村舍
在黄大发的带领下,大家早出工,晚收工,穿草鞋上工地,手脚都磨出了血泡。红薯炒苞谷饭作午餐,提瓶水来下饭。工地要用的 300 多吨水泥,都是拉到山下后,再靠人背马驼 7 公里运到山上,山路险峻,但大家都没有怨言。工地上保证天天有人,农忙时有常修队,农闲时有突击队,黄大发将全村上工人员分为 9 个小组,分别选出组长负责考勤和评分。他自己每天天未亮就带领大家上工,直到深夜才回家。
1994 年 6 月 1 日,大发渠 7200 米主渠修通,清水终于引进草王坝。1995 年端午,随着 2200 米长支渠修通,工程全面竣工。
现如今,走在田间地头,黄大发满满的都是骄傲。以前的荒地变成了稻田,以前的荒坡修建起现代化的建筑,家家户户早已吃上了白米饭。他指着不远处施工的大桥说:" 这是遵义到仁怀高速路要经过的大桥,以前哪里敢想,高速路修到了家乡旁。" 话音刚落,他就开怀地笑了。
探寻精神 " 坐标 ":" 一锤一钎干革命,愚公移山志如钢 "。这是电视纪录片《红旗渠》插曲 " 定叫山河换新装 " 中的歌词,描述了横亘在太行山间的 " 水长城 " 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在这里诞生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相距 1 千多公里的贵州高原上的团结村,黄大发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用半辈子挖一条渠的感人事迹,书写了一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立下愚公之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砥砺前行的人生。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田原
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