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1-06-29
“修好共产党人心学——丰碑与实践”综述(三):苦干实干 敢教日月换新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引言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中国共产党以 " 敢教日月换新天 " 的志气、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伟业。

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贵州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从发展滞后到赶超跨越的历史巨变。贵州大地上涌现出一大批苦干实干的代表——在团结村,黄大发开凿大发渠;在麻怀村," 女愚公 " 邓迎香打通麻怀隧道;在蒋家寨,党员干部与搬迁百姓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进入新发展阶段,贵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大力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全力以赴围绕 " 四新 " 抓 " 四化 ",奋力谱写新时代贵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红旗渠纪念碑

人工天渠 " 大发渠 "

凿出一片新天地

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的悬崖峭壁上,有一条人工天渠——大发渠。在 " 大发天渠党性教育陈列馆 " 里,86 岁的黄大发缓缓走过长廊,仿佛走入时光隧道,墙上的一张张照片,将他的思绪带回从前。

▲大发天渠

说起以前的苦日子,黄大发记忆犹新。" 记得我 6 岁的时候,不小心将喝的水打洒了几滴,我母亲看见了冲过来就把我的脑壳打起包。为哪样打我?就是那时候水实在太珍贵了。"

这片过去叫做草王坝的土地,常年干旱少雨,世代缺水,加上地形起伏大,山高坡陡,石漠化明显,工程性缺水严重。当地曾有一首民谣写道:"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难找米汤喝 "。黄大发 1959 年入党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群众找到水,让大家吃上大米饭,过上好日子。

20 世纪 60 年代,掀起了学习河南林县修建红旗渠的热潮,全国上下大兴水利。黄大发也深受红旗渠精神的感召,说干就干,决心要为草王坝把水引来。

1962 年,黄大发带领数百群众兴建 " 红旗水利 " 引水工程。历时半年的时间,硬是一锤一锤地从悬崖绝壁中间 " 凿 " 出了一条 116 米长的隧道。遗憾的是,尽管黄大发和乡亲们竭尽全力连续修了 10 多年,却最终未能通水。为此,黄大发流下了愧疚的泪水,同时也发誓:" 我是共产党员,只要我生命还在,一定要坚持信念,水渠总有一天可以修成。"

1989 年,已经 54 岁的黄大发主动申请到枫香区水利站跟班学习,终于有了修渠的知识储备。1990 年,黔北发生特大旱灾,草王坝连续 100 多天滴雨未下,庄稼绝收,连耐旱的青桐树都枯死了,吃水要下坡两公里到河里去挑,来回近 3 小时。经过这次大旱,黄大发的心底重新修渠的信念犹如火焰燃起。

不过最困难的是,很多村民不再相信能把水渠建成,很多人不愿意干,还有村民冷嘲热讽。为此,黄大发召集村民开了许多次 " 夜会 ",不断做思想工作,绝大多数群众最终统一思想,同意集资修渠。

1991 年 8 月,大发渠的建设勘测工作正式启动,在专业队员的指导下,黄大发身先士卒在悬崖上做标记,经过 3 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全面完成了工程的设计。1992 年 1 月,为抢抓农闲时间,争取早日通水,黄大发在资金尚未划拨的情况下,组织群众自力更生,提前开工。

在黄大发的带领下,大家早出工,晚收工,穿草鞋上工地,手脚都磨出了血泡。红薯炒苞谷饭作午餐,提瓶水来下饭。工地要用的 300 多吨水泥,都是拉到山下后,再靠人背马驼 7 公里运到山上,山路险峻,但大家都没有怨言。工地上保证天天有人,农忙时有常修队,农闲时有突击队,黄大发将全村上工人员分为 9 个小组,分别选出组长负责考勤和评分。他自己每天天未亮就带领大家上工,直到深夜才回家。

1994 年 6 月 1 日,大发渠 7200 米主渠修通,清水终于引进草王坝。1995 年端午,随着 2200 米长支渠修通,工程全面竣工。

▲村舍

现如今,走在田间地头,黄大发满满的都是骄傲。以前的荒地变成了稻田,以前的荒坡修建起现代化的建筑,家家户户早已吃上了白米饭。他指着不远处施工的大桥说:" 这是遵义到仁怀高速路要经过的大桥,以前哪里敢想,高速路修到了家乡旁。" 话音刚落,他就开怀地笑了。

探寻精神 " 坐标 ":" 一锤一钎干革命,愚公移山志如钢 "。这是电视纪录片《红旗渠》插曲 " 定叫山河换新装 " 中的歌词,描述了横亘在太行山间的 " 水长城 " 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在这里诞生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相距 1 千多公里的贵州高原上的团结村,黄大发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用半辈子挖一条渠的感人事迹,书写了一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立下愚公之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砥砺前行的人生。

▲黄大发清理天渠垃圾

麻怀隧道 " 女愚公 "

修成一条致富路

地处麻山腹地的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是一个被群山包围的小村庄,也曾是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极度贫困村。从 1999 年开始,被称为当代 " 女愚公 " 的邓迎香,带领乡亲们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开凿出一条 216 米长的隧道,将与世隔绝的麻怀村与山外世界连通在一起。

▲邓迎香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从小生活在罗甸县董当乡的邓迎香嫁到了离家直线距离只有八九公里的麻怀村,可是从娘家走到麻怀村却花了 8 个小时。一路翻山越岭,深一脚浅一脚,从天亮走到天黑,终于走到了丈夫的村里,这里不通水、不通电、更不通车。

" 曾经的那些艰辛都过去了,现在看到大家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邓迎香看着隧道的尽头由衷感叹。当年嫁到麻怀村,生活艰苦得超乎她的想象,没有净米吃,只能掺着包谷煮。她和丈夫种菜、养猪,每天起早贪黑,尽管苦,心里却充满憧憬。

她种出水灵灵的蔬菜想卖个好价钱,一大早背着背篓翻山,汗流浃背赶到集市时,菜已经蔫了,只能贱价卖掉。

山间有许多李子树,收获时节满山挂果,却没人愿意进山收,村民又背不出去多少,只能眼睁睁看着成堆的果子烂掉。

最苦的还是孩子,天不亮就起床,每天翻山去学校,一个来回就要 4 个多小时,孩子们累得上课直打瞌睡。

面对这些无奈,邓迎香仍旧没有后悔嫁到麻怀乡,觉得只要勤劳,生活一定会变好。

▲麻怀隧道口

决定凿开隧道,缘于她第一个孩子在 3 个月的时候生病,因为山路崎岖送医不及时夭折。这次是邓迎香第一次后悔嫁到麻怀村,她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改变窘境。

1999 年初,邓迎香决定开干。她一家一家去游说,希望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把这座通往外面世界的大山凿出一个能过人的洞。经过考虑,大家一开始打算把山腰上一个小溶洞挖深,修成一条隧道。60 多个壮劳力进了溶洞,带着蜡烛、煤油、洋镐、大锤、钢钎。那个洞 40 米深、1米高,里面还有一条小溪。在低矮狭窄的溶洞里,大家点着蜡烛,用最原始的方法一锤一镐地开山凿石,由于进度缓慢,难免有村民灰心抱怨,想停下来不干了。邓迎香虽然自己双手磨出了血泡,但她总是鼓励乡亲们," 宁可慢慢做也不要停,只要不放弃总有凿通的时候 "。

没日没夜地干了 5 年,2004 年的一天午夜,一声炮响,长 200 余米的隧道终于打通了,隧道两头作业村民的双手握在了一起,所有人都扔掉工具,大声欢呼。

不过,那还算不上隧道,只是条又矮又窄、坑洼不平的洞,通不了车,人弯腰走过去还会撞到头。

不甘心的邓迎香说:" 我要把洞凿高、凿宽,要通汽车。" 为此,邓迎香开始新一轮的游说工作。很多村民没信心,不想再挖。邓迎香的泼辣劲就出来了,她说:" 大家想要过好日子,就得让这个隧道通车,这样大家种的粮食、蔬菜才能运出去。要是大家不团结,到时候打通了,就弄个大铁门锁起来,没参与的就不给配钥匙,不让他家过。"

在邓迎香的努力召集和带领下,开工仪式在 2010 年举行。洞内点上蜡烛,燃起煤油灯,邓迎香带队,从两头同时开凿。

经过几百位村民不懈的努力,2011 年 8 月 16 日,一条连接山内外,长 216 米,宽、高都有四五米的穿山隧道全线贯通,麻怀村史上第一次开进了汽车。此后又花 3 年时间,交通部门给隧道铺好水泥路,整平了洞顶和洞壁。

日前,邓迎香带着记者走进这条隧道。她介绍说,隧道不是笔直的,而是弯的,因为当初村民从两头同时开挖,没有精确的测量仪器,结果挖歪了,发现问题后只好转变方向扭过去一段。

就是这条简陋的隧道,成了麻怀村的致富路。近年来,在邓迎香的带领下,麻怀村在山上种果药、田里种稻菜、水边养鸡鸭、家里养黑猪,走出了一条以食用菌种植为主导产业,以 " 迎香牌 " 为旗帜,以 " 三变 " 改革为方法的 " 农旅一体化 " 发展路径,让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村民正在翻种植香菇的木头

现在的麻怀村,水泥路修到自然寨,路灯点亮了生活,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全村 153 户有 93 部小轿车。有 54 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村里还新建了农家乐和文化活动场所,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麻怀村香菇种植基地

探寻精神 " 坐标 ":在贵州,愚公移山志,不止融入了大发渠,还有麻怀隧道。麻怀村的 " 女愚公 " 邓迎香挥起榔头,带着村民,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以 "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 的担当精神,展现出一种伟大的无我境界。一种与天斗、与地斗、永不服输的精神,变压力为动力,越战越坚、越挫越勇。邓迎香对未来信心满怀," 只有苦干实干,带起群众一起干,才能致富奔小康 "。

易地搬迁 " 山乡变 "

建好一个新家园

在贵州,山川曾长期阻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奋斗、团结,改变了家园面貌。易地扶贫搬迁就体现了 " 变 "。

走进开阳县蒋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小高楼鳞次栉比,宽阔的柏油马路干净整洁,学校、医院、社区工厂、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

开阳县蒋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贵阳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占地面积 134.3 亩,共安置了 1380 户 5836 人。在这里,搬迁群众逐步融入了新生活,过上了好日子。

" 安置点搬迁群众多,部分群众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就业技能不足。" 开阳县紫兴街道东湖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吴斌告诉记者,针对安置点群众的就业问题,社区以发展产业就业一批、引进企业就业一批、劳务输出就业一批、推荐岗位就业一批、公益岗位就业一批、自主创业就业一批的 " 六个一批 " 为切入点,帮助搬迁群众就业,使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但为了 "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 这九个字,紫兴街道东湖社区全体党员干部为此付出了常人无法看到的辛勤和汗水。吴斌回忆说 " 特别是早期的时候,为了让搬迁老百姓生活早日上正轨,我们加班是常态,通常都是晚上 9 点后才能下班。有些同事更是把单位当成家,困了倒在办公室沙发上就睡,醒了接着工作。有人还开玩笑说单位沙发都要被睡烂了。"

结束日常工作后,利用下班时间,社区组织工作人员走街串巷,了解群众需求,分组入户 " 家访 ",协助解决群众困难。" 群众是非常质朴的,我们开展工作必须要带着感情、带着真心,实实在在地把事情做好,自然就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吴斌说。

在安置点的大广场上,搬迁过来的居民,有的打着纸牌,有的在闲聊话家常。问及现在的生活状况,大家都面带微笑地表示,好太多了,住上了 " 洋房 ",水电不愁。有老人开着玩笑说:" 终于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

大广场的后方,蒋刚经营的超市从最初的 70 平方米扩宽至 150 平方米。" 一开始,为了解决就业和一家人生活问题,在社区的帮助下,我开了一家小超市,还得到政府贴息的 10 万元创业扶持贷。" 蒋刚还在多家电商平台上开网店,售卖开阳特色农产品。

蒋刚只是开阳县易地扶贫搬迁众多受益群众的一个缩影。" 现在一家六口人吃喝不愁了,两个娃娃在附近上学,生活真的改善了很多。尽管经营超市和开网店也需要付出,但生活也有了盼头。" 蒋刚表示,好日子都是苦干实干干出来的。

眼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级部门的努力下,蒋家寨安置小区的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城市公交运营等公共配套及社区日间照料、益童乐园、妇女之家、残疾人之家等正变得更加完善。

探寻精神 " 坐标 ":在建设美丽家园的奋斗历程中,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焦裕禄誓死改变黄河滩涂的兰考面貌。如今,曾是盐碱风沙重灾地的兰考张庄村呈现出 "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 改变,建成了美丽乡村。在蒋家寨,全体党员干部也在为了搬迁百姓 "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加班加点做好基层工作,坚持 " 一心为民、苦干实干 " 的大无畏精神,为老百姓们谋幸福。

指导/贵州省委网信办

主办/贵阳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 贵阳广播电视台

统筹 蒲谋 邱曦

文字 田原 刘文强 蒋莎莎 段筠

摄影 郭然 郑宇潇 周永 彭理

摄像 冯德稳 黄蓓 赵松

美术 李勇 管配

视频 吴鸿媛 陆青 李济君

编导 陈春柳

剪辑 冯德稳 黄蓓

出镜 韩博 杨若冰

编辑 柴潇蕾 /编审 李枫 /签发 安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