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妇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凭借传统手艺就近实现脱贫致富;通过实实在在的家政培训,让农村妇女获得城市家政技能,将农村的人口红利转化为城市充沛的人力资源 ……
2016 年以来,广州市妇联抓紧抓细抓实 " 巾帼脱贫行动 ",做足 " 绣花 " 功夫,助推贵州省毕节市和黔南州贫困姐妹打好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 " 组合拳 ",探索广黔协作特色帮扶模式,让 " 指尖技艺 " 转化为 " 指尖经济 "。
锦绣协作 织染铺就致富之路
贵州织金的苗绣蜡染手艺精湛,被誉为 " 指尖上的芭蕾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些古老的技艺和产品都还藏在深山、压在箱底。当地农妇阿英突然发现,以往在家农闲时打发时间的刺绣,现在远销世界各地,成为受人追捧的艺术品,这为世代居住在大山里的绣娘们带来了致富希望。
为贯彻好精准扶贫方略,做到对象准、措施准,2016 年以来,广州市妇联成立扶贫专项工作组九赴贵州,深度走访毕节、黔南两地 7 县(区、市)12 个镇(街)的基层群众、贫困户、绣娘、妇联干部、企业人员等 700 多人。
工作组调研发现,贵州不少贫困女性从小就学习苗绣蜡染,但缺乏品牌意识、创意设计和销售渠道,而这些恰恰是作为千年商都和岭南文化中心的广州最拿手的。广州市妇联在深入了解当地贫困妇女的特长和需求后 , 确立了就业帮扶和消费扶贫两个切入点,与毕节、黔南州妇联共同推出了 " 锦绣协作计划 ",帮助马尾绣、蜡染、枫香染这些古老技艺和产品焕发新生,带动更多留守妇女在家门口有尊严地就业脱贫。
" 我们立足国内消费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 着力提高手工产品的附加值 , 实现 ‘不出山门’ 增收脱贫。"
广州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刘梅介绍,广州市妇联一方面积极与贵州当地有关部门对接 , 推动组建 " 绣娘合作社 ",把零敲碎打的家庭式手工制品向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转化,将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打造成贵州 " 锦绣协作计划 " 基地。2018 年项目启动至今,已打造出 9 个 " 锦绣协作基地 "," 章镇布艺 "" 小茹裙褂 " 等广州企业与当地绣娘、染娘合作,提供订单市场价超过 100 万元。另一方面做好 " 联 " 字文章 , 协调广州女企业家协会、广州市服装行业协会和知名电商等 , 建立广州 " 锦绣协作计划 " 基地 , 构建 " 电商 + 非遗 + 合作社 + 妇女 " 发展模式 , 让大山里的手工制品搭上电商快车,完成订单 500 万元,带动 1073 户 7000 多人就业增收。
家政培训 探索就业长效机制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增强 " 造血 " 功能是带领妇女脱贫的治本之策。
贵州毕节的谭克琴没有想到,只是去参加了一个家政培训,她不仅有了手艺,在广州找到了工作,2020 年,她还闯进了 " 南粤家政 " 羊城竞技大赛的决赛。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妇联组织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广州市妇联在推动 " 南粤家政 " 工程实施过程中,畅通家政劳务输送渠道,在毕节打造了首个 " 南粤家政 " 花城人家(毕节)家政实训基地,围绕母婴服务、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护理等家政服务 4 大板块建立实训室,开办 10 个订单班,推动实现 " 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群、毕业能就业、就业即脱贫 ",预计未来至少可直接提供 2 万个就业岗位。
在毕节七星关异地搬迁人口集中区,广州市妇联还开办了首个 " 南粤家政 " 花城人家(毕节)服务站,通过广州市家政服务线上综合平台,促进劳务输送,将当地巨大的人口红利转化为广州家政行业充沛的人力资源,促进家政服务和脱贫攻坚 " 双促进 · 双丰收 "。助力搬迁群众 " 稳得住、能致富 "。
下一步,广州市妇联将在对口帮扶地区加快组建更多的 " 南粤家政 " 订单班,探索家政就业长效机制。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杨升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