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这是吴精娴老人常说的一句话。尽管退休多年,她依然对这句话十分敬畏。这句话,是执法、司法机关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她守护了一辈子的信仰。
吴精娴 :
一入政法门 一生政法人
1954 年,我考上了西南政法学院(今西南政法大学)政法系。1958 年 9 月,我从西南政法学院毕业,服从组织分配,离开家乡,只身来到贵州,被分到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那时,中国法律体系不完善,成文法很少。
有的案子需要下乡,必要时还要现场查案,少则一天,多三五天,没有汽车,都是走路。几年间,我几乎跑遍了贵阳的农村,大大小小的案件也审理了不少。我审理案子,一直坚持 " 以事实为依据 , 以法律为准绳 " 这个原则,力求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自己。
当时法院人手较少,每个人每个月都有不少任务,每个周末几乎都在加班。
一生中,我审理过无数的案子,但其中有一起让我印象深刻。被告人周某涉嫌强奸幼女、杀人。周某当时已经是在押犯人,正在接受劳改,要是两罪并罚,那他肯定就活不成了。
当时,只有一些简单的证据将周某认定为犯罪嫌疑人。
但我认为,此案存在一些疑问。本着 " 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 " 的原则,我和同事亲自到事发地进行调查走访,从周某起床洗漱,到他走过哪些地方、做过哪些事情 ……
通过彻查,我发现周某有不在场的证明,且无作案时间。于是,我将该案退回。后来,因为本案缺少有力证据,不能证明周某涉嫌强奸幼女、杀人,便将其释放,让其继续之前的劳改。
▲吴精娴年轻时的照片
1988 年,我到贵阳市检察院担任院长;1992 年,在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担任副主任。期间,虽然我不直接审理案件,但在工作中,我依旧遵循着 "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 的原则。
我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政法系统,也一直恪守做任何事都要对得起党的原则。作为一名党员,我的经历,让我时刻将 " 为人民服务 " 牢记于心,在工作中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如今的政法系统,相比之前,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到贵州 60 多年,在政法方面,我感受最深的是从 " 人治 " 到 " 法治 " 这一过程。这个变化最明显的界限就是在 1992 年宪法颁布后,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社会环境也变得十分和谐美好。
这一切,都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真心祝愿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人民越来越幸福安康。希望年轻一辈,要珍惜当下,要敬畏法律。
采访记者:杨雪梅
采访日期:2021 年 5 月 4 日
采访地点:吴精娴老人的家中
人物简介:吴精娴,1935 年 9 月出生,重庆人。西南政法学院 1954 届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1988 年 1 月至 1992 年 12 月任贵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后任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至退休。
有人挑灯夜读,执着追梦;有人投身建设,放眼未来 …… 一群有志青年在新旧社会更替的洪流中成长,忆苦思甜、抚今追昔,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 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吃人民助学金长大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如今的我。" 张孟端说。
张孟端:
助学金喂大了我 毕业后反哺教育
我出生于 1939 年 12 月。我的家特别贫困,加上兄弟姐妹多,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更别说上学堂学文化。
我何其幸运,靠着人民助学金完成了学业。
读书期间,我们经常学习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给了我很大的影响,让我深受教育。从那时起,我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党的恩情、一辈子为党做事。
为了不断向党组织靠拢,我小学时参加少先队,成为少先队大队长。中学时,我加入共青团,那时叫青年团。工作后,我一直牢记党的关怀,以身边的党员为榜样,努力工作,认真学习党的章程。
1957 年,我初中毕业。经办事处介绍到南明区教育系统工作,在当时的南明小学任少先队辅导员。在身边优秀党员的影响下,1960 年,我正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61 年转正。
由于工作开展得较好,1962 年,我被评为贵阳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79 年,我被调到南明区教研室,作为全区的总辅导员,负责全区青少年科技活动。
在教育系统工作期间,我负责筹建了南明区少年宫。
1983 年 6 月 1 日,南明区少年宫建成。我也被评为全国的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
▲ 1983 年 6 月 1 日,张孟端被评为全国的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老人一直珍藏着登载着这则消息的报纸
1983 年 9 月,我被调到南明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 " 科委 ")任副主任,当时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负责筹建南明区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 " 科协 ")。
我在区科委的主要工作有三项。第一项是进行科学体制改革。根据市科委的要求,制定了《南明区科技体制改革》草案;第二项是进行了科技三项经费的改革,将拨款制改为贷款制;第三项是负责建立区科技基金,将回收的基金积累起来,滚动使用。
工作期间,我和同事们一起努力,取得了不菲的成绩。1985 年到 1992 年,南明区科技基金累计资金 70 万元,回收率达 85%,拿下了贵阳市五区科委之冠。
1983 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和市科协的指导下,区科协开始筹备,并且完成了基层科协的筹建工作,随后,全区共成立了 14 个科协。
采访记者:杨雪梅
采访日期:2021 年 5 月 7 日
采访地点:南明区老干局
人物简介:张孟端,1939 年出生,贵州贵阳人。1961 年 6 月入党。1957 — 1983 年在贵阳市南明区教育系统工作;1983 年 9 月起,任原南明区科委副主任、南明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98 年退休。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