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1-06-30
A41|百年激荡(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贵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谢党和人民!" 回忆起人生的点点滴滴,今年 89 岁的梁金堂老人感慨,他人生最正确的选择是跟党走。

梁金堂:

幼时命运多舛 幸福来之不易

我的老家在江苏省泗阳县仓吉乡,毗邻洪泽湖。5 岁时母亲去世,15 岁时父亲也因病去世。从此,我和妹妹相依为命,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活命,妹妹给别人当了童养媳。

1948 年 7 月,老家终于解放,老百姓一致认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在乡里,我总跟着乡领导下乡宣传,踏实肯干,也算得上是进步青年,1949 年 5 月 5 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我当上乡里青年团的书记,又是乡里自卫队队长(民兵队长),主要负责当地的社会治安。

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底,泗阳县召开 " 三干会 " ———由乡干、区干、村干带头参加的会议,号召老百姓当兵,我踊跃报名参军参加抗美援朝。我被编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3 兵团 107 师 320 团一营一连三排。

1953 年从朝鲜回来后,我曾参加国庆大阅兵,还曾到军校学习,1963 年我被调到河北省公安总队,直到 1966 年转业。

1966 年 2 月,河北省公安总队领导找我谈话,说需要派干部到贵州,问我是否愿意去,我当然是服从组织安排。于是我转业到贵阳市民政局,被分配到龙洞堡农场。

当时的贵阳城区,除了邮电大楼这一栋高楼外,其他都是民房。当时需坐班车前往龙洞堡,车费是一毛钱。路面全是泥巴,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当时,龙洞堡农场收留了全国各地逃荒到贵阳的人员。农场设置了六个大队,一、二、三和四队负责生产,我在三队当队长,主要养奶牛、种果树、种蔬菜等,三队的副业是做豆腐皮、养猪、烤酒等,还养了一头驴。

整个农场,干部加上收留人员共有 1000 余人,我们三队有 100 多人,和我一起工作的,其中有 6 个退伍军人。每天,我们的工作是管理生产、养殖情况,处理各种琐事。每天从早忙到晚,如果有急事,哪怕是晚上也必须立即处理。

▲梁金堂老人珍藏的各种证书、老照片

1973 年 12 月,我又被调到白云区民政局任副局长。在民政局,办公室只有 10 多个平方米,办公用品就是两张破旧的桌子。我在办公室临时搭了一张床,吃住都在办公室。有人来办事时,常常就坐在床上谈。

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只有两个人,我和一个会计。但工作量很大,要负责退伍军人安置、结婚证办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土地征拔、落实相关政策等。我还经常到农村走访调查,当时没有车,靠着两条腿,我把辖区都跑了个遍。

1974 年,白云区成立知青办,我被任命为知青办主任,号召大家积极下乡。当年 5 月,我动员大儿子下乡。那时每个乡有一个队,知青到乡下去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75 年,在我的动员下,二女儿也下乡锻炼。我会经常去看望两个孩子,教育孩子们做好表率,一心一意跟党走。

1984 年,我在白云区计划经济委员会当调研员,直到 1992 年退休。退休以后,为发挥余热,我参加了白云区的义务卫生检查队。成员全是离退休的老同志,每天负责巡逻、检查卫生等工作,后来我还被评为白云区的劳动模范。其实,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时刻走在前面,做好表率。

我在部队呆了 16 年,从一字不识到参加学习、分配工作。可以说,是部队培养了我,改变了我的一生。在贵阳我度过了 55 年的光阴,也见证了贵阳的发展,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年轻人不能忘记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采访记者:成虹飞

采访日期:2021 年 6 月 3 日

采访地点:梁金堂老人的家中

人物简介:梁金堂,男,1932 年出生,现年 89 岁。1951 年参军,1949 年 5 月 5 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 年 2 月转业到贵阳。曾任贵阳市白云区民政局副局长,白云区计划经济委员会调研员,1992 年离休。

一张照片,一段回忆;一枚勋章,一段经历。对于 92 岁的李树贞老人而言,革命留下的每块纪念章,打过的每场战斗,都是他一生最珍贵的经历。从少年到老年,从河北到贵州。这一生,他甘当革命的一块砖,有幸见证中国的发展,为贵阳的建设添砖加瓦。

李树贞:

日军差点踢死我 八路军救活了我

1929 年,我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程委镇凤凰堡村,家中 8 口人,过着饥一顿饱一顿、半年粮半年糠的生活。

我的童年欢乐记忆甚少,更多的是看到日军在村里欺负乡亲。我在心里暗暗发誓:" 长大后一定要当八路军,把坏人打跑。"

14 岁时,我被日军一脚踢到 4 米多深的壕沟里,一病不起,父母还为我准备好了棺材。后来,贺龙率领的八路军 120 师路过,他们的军医将我救活了。

1946 年 6 月底,我如愿加入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后来整编为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我一直在后勤部。一路走来,我跟着部队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参加渡江战役等,最后进军贵州。

1949 年 10 月,我跟随部队来到贵阳,驻扎在跑马场(现省军区附近)。想到再也不用夜以继日地行军、可以踏实地睡个安稳觉,心里无比高兴。

1952 年,上级安排我在贵州军区学习,主要学习识字、拼音、数字等。半年以后,我有幸到遵义速成中学第三大队学习。从小没有受过教育,我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晚上 12 点也在学习。因学习刻苦努力,我多次获得学校的奖励,期间我还荣立了二等功。

1955 年,我从遵义速成中学毕业后,被调到罗甸县兵役局当助理员,中间参加过一次剿匪。再后来,兵役局改成武装部,我当上了副部长、武装部工程科的科长,负责民兵训练和征兵工作。

1963 年,我转业到贵阳,在贵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担任民族科科长,兼司务工作。贵阳市民委在南明区法院街,我家住在东山,房子是两室一厅,只有三十多平方米,两家共用一个厕所。每天上班都骑自行车,差不多要半个小时。当时,贵阳市区的路除省府路以外,其他的路都不是很好,到处是眨眼石。路上有马车,经常踩到马粪。

▲李树贞老人珍藏的各种奖章

1970 年,我被调到贵阳市人防办工程科任副科长、后来又任副主任,直到 1985 年离休。那时的人防办人员分为三部分,有军队干部、部分转业人员以及地方干部。

人防办的主要功能是人民防空工程的建设、人防宣传教育等。我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到山上找防空洞,每天都在山上转,足迹遍布贵阳市周围几十公里。

出门时,我们会带上手电筒、军用水壶等,饿了就随便吃点东西充饥。一起的都是年轻人,还有工程师,一出去就是半天或者一整天。找到一个合适的洞后,都会画好图纸,做好标记。

有的洞是连接的,由几个洞组成,洞内面积有六七十平方米,潮湿的洞内还有蝙蝠和蚂蟥;有的洞住过人,还有稻草;有些洞虽然符合防空的条件,但洞内比较狭窄,需要人工扩展面积。工具只有钢钎、锄头等,开洞时只能一点一点地掘进,很多年才能完成一个洞的开凿,有的到我离休后都还没有弄完。

我是吃面食长大的,熟悉的食物也是包谷、高粱之类。来到贵阳,第一次吃大米,是按着说明书做的,第一次还好,吃第二次就拉肚子了。我这个北方口味,到现在也不习惯吃米饭,还是喜欢面食。

现在生活改善,想吃面食也不是问题。国家医疗保障完善,交通发达,我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我看来,我的命是中国共产党救下的,要一生跟着共产党,甘当革命的一块砖。走幸福路,当幸福兵,因为是党改变了我的命运。

采访记者:成虹飞

采访日期:2021 年 6 月 4 日

采访地点: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龙洞堡院区住院部 11 楼

人物简介:李树贞,男,1929 年出生,92 岁。1946 年参军,194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 年转业到贵阳。曾任贵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民族科科长、贵阳市人防办工程科副科长,1985 年离休。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