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1-06-30
A42|百年激荡(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年幼时痴迷于福尔摩斯等侦探故事,初中毕业后,17 岁的邱镛怡进入南明区公安局成为一名刑警。

" 要为老百姓做事,要为他们的安定、美好的生活不断奋斗。" 这是邱老在采访中最常说的一句话。从警生涯中,邱老与同事侦办、破获过太多案件,如今再谈及过往、再回忆起办案时那些危机四伏的情景,邱老的眼神依旧坚定。

邱镛怡:

年幼喜欢侦探故事

长大后当上了刑警

几十年的光阴里,我一直与刑事犯罪作斗争。上世纪 60 年代的第一个春天,贵阳市南明区公安分局刑警队在都司路 87 号大院组建。在此之前,南明区所发生的刑事案件由治安大队治安股的 3 人刑侦小组承担。

60 年代初期,流窜犯罪、夜晚抢盗、砍伐树林等案件多发,夜间巡逻极为重要。我和同事每晚 23 点出发,在南明区河滨公园、朝阳桥、火车站、中华路等人口流量大或较为偏僻的地点巡逻。如发现可疑人员或者遇到案件正在发生,就能够及时将罪犯抓捕归案。

那时,全队的交通工具是三辆旧自行车,通讯工具是一台带干电池的皮盒式手摇电话。每次巡逻完这些地方,已是次日清晨。

冬天巡逻,条件非常艰苦。每次巡逻结束,同志们肚子也饿扁了。好在中华南路有一家碗儿糕店,每天 5 点过就开始制糕。巡逻结束,大伙就去这家店,拿着一两粮票或者 3 分钱等着第一笼碗儿糕出笼。

时间久了,老板特地做了比一般的碗儿糕大两倍的 " 极品碗儿糕 " 以原价卖给我们,这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支持以及嘉奖。

▲ 1962 年,邱镛怡在城南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

在工作期间,我们侦破了很多影响较大的案件,让贵阳人民能安居乐业,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现在我早已退休,但我的子女同样在从事着警务工作,相信他们能够将我这个老刑警的情怀一直延续下去,为祖国、为党的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虽然退休了,但我仍然关心着贵阳的警务工作。新时期以来,贵阳市公安各方面工作得到非常大的提升,不仅通讯工具、警用器材、办案载体等有了提高,而且科技手段、大数据等技术的引进更让现在的警务工作在打击犯罪、防范监控的手段上有了质的变化和飞跃。

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能力也越来越高,这是非常可喜的。但我发现对于青少年安全的防范和教育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做。于是我选择退而不休,加入了云岩区 " 关工委 ",通过之前禁毒工作经历,向广大青少年宣传禁毒知识。

▲邱镛怡老人在师大附中讲解禁毒知识

我认为,毒品预防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现在,我已经 80 岁了,但仍然坚持撰写禁毒、防毒宣传书籍,依旧坚持在讲台上为社区、学校开展禁毒宣讲,广泛动员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禁毒工作,和公安同仁们共同打造安全、无毒、健康的法制环境。

我希望,在青年学生的心里筑起防毒堤坝,在阳光下茁壮、健康成长。今年是建党 100 周年,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提高认识,坚决远离毒品,为创建无毒社会而努力。

采访记者:陈佳艺

采访日期:2021 年 6 月 4 日

采访地点:邱镛怡老人的家中

人物简介:邱镛怡,1942 年生,1959 年参加公安工作,曾任贵阳市公安局南明分局副局长、云岩公安分局局长、贵阳市公安局副局长、贵阳市政法委副书记。曾荣膺贵州省十佳公安局长、贵州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个人等称号,并于 2005 年 2 月 10 日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接见。2002 年退休后,邱镛怡是云岩区关工委的一员,奔走于社区与高校之间宣传禁毒知识。

回忆起一生的经历,李世荣老人说,一生跟随中国共产党是他的信仰,他的一生与党密不可分。

1951 年,贵州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贵州机要事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状态。于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司令部机要学校学有所成的李世荣,抱着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心态,服从组织安排,来到贵州,为贵州的发展贡献了一己之力。

李世荣:

农村有老虎出没

下乡工作需配枪

1951 年 12 月,我来到贵阳工作。那时的贵阳还很落后,除了省府路算是比较好的路,其他路都是泥泞的道路,在下雨天,一不小心还会滑倒。路上很难见到一辆汽车,房子也是民房。毫不夸张地说,"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 正是当时贵阳的真实写照。

来到贵阳后,我在贵州省军事管理委员会机要室当机要员。

当时,机要员分为报务员和译电员。报务员只负责记数字,不知道数字代表什么内容;译电员将数字翻译成文字,其他的不用管。我干的就是译电员,所有工作必须保密。

机要员都有一个密码本,都是手工翻译,密码会经常更换,密码本也要随时更换。成为一名合格的机要员,需要见习半年,没有翻译错误才能转正。

1960 年 1 月,我被调到贵阳市委农村工作部秘书处,主要工作就是下乡了解农村的发展情况,如考察食堂、了解公社的分配、农民的春耕情况等,形成报告,每周上报一次。

期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乌当区下坝乡喇平村的大王背、小王背两个村民组,人口不多,四处环山,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居住得十分分散,有的村民需要走十多里路才能走到食堂吃饭。村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走路吃饭上了,根本不利于生产建设。于是,我将大、小王背的情况形成文字如实上报。最终,大、小王背的食堂被拆除,村民在家吃饭,再也不用每天走十几里路去食堂。

在当时,农村经常有老虎出没,有时还发生伤人的情况。为了安全,我们下乡的时候,单位会给我们配一把枪。

1980 年至 1991 年,我被调到乌当区委工作,其中 6 年任副书记,5 年任书记。

▲年轻时的李世荣

在乌当区委工作期间,我住在东风镇,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农民普遍要求包产到户,但那时干部搞包产到户会受到处分。我想着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要批判就批判我。1982 年,乌当全部包产到户,生产搞得非常好。

第二件事是包产到户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造成一定的生产过剩,很多农产品都浪费了。这给了我们教训,发展经济必须根据市场需要,不能盲目发展。

最后,我们在发展 " 两户 " 过程中逐步摸索,转而发展乡镇企业、旅游业等,先后修建水厂、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

1992 年,我当时正任职中共乌当区委书记。通过数月的调查研究,我写了一篇名叫《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动力》的文章,刊登在了《贵州日报》上。

1992 年,我被调到贵阳市人大常委会任副主任,主要工作是负责城市建设方面的监督以及立法。直至 1997 年离休。

2000 年,我受市委组织部的委托,先后两次负责组织、指导市城管局和市委宣传部的三讲教育学习。

我时刻学习党的知识,我还用专门的笔记本记录着报纸上、电视上刊登播放的重要新闻。

如今的贵阳,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越来越漂亮,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我感到很欣慰。

采访记者:杨雪梅

采访日期:2021 年 5 月 3 日

采访地点:李世荣老人的家中

人物简介:李世荣,1934 年 9 月 10 日出生,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人。1949 年进入西北艺术学校学习,后跟随部队南下,来贵州后曾从事机要、宣传等工作,曾任职乌当区委副书记、书记,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