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6 月 2 日,张学武和往常一样起个大早,出门取回当天的报纸,赶在早饭前阅读新闻。当天的头版头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他想起了 40 多年前初涉新闻行业时的初衷———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
1980 年 5 月 26 日,《贵阳晚报》正式创刊,张学武成为第一批工作人员,自此进入新闻行业。1986 年,凭借突出的业务能力,张学武成为总编辑。在新闻生涯中,他一直坚持的就是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必须为人民群众 " 鼓与呼 "。
张学武:
做好党的舆论宣传
为人民群众鼓与呼
1949 年 11 月 12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余庆县城,宣布余庆解放。
那年我 8 岁。解放当天,就听见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大人们奔走呼告:" 解放军进城了!" 从余庆中学门口至县政府大院,沿路都有群众夹道欢迎接管干部和战士。
听到这么大的声势,我和小伙伴们就跑到街口去看,前行的干部骑着高头大马,随后的战士身姿挺拔,身背长枪,看着好威风。当解放军,成了男孩们的梦想。后来,我的哥哥如愿参军,而我加入了少年先锋队。
后来才知道,解放余庆并没有那么简单。解放军入城只是第一步,在接下来的 8 个月里,解放军与国民党地方武装、土匪势力持续斗争,经历 " 四进三出 ",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紧接着,通过清匪、反霸、废债、征粮和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建立民兵队、扩大地方武装等多项工作的开展,余庆县才迎来彻底解放。
1960 年 7 月,我通过高考,被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铜仁石阡中学和五七大学教书。
1980 年 1 月 24 日,中共贵阳市委作出筹办《贵阳晚报》的决定。同年 5 月,我接到通知,到贵阳晚报社报到。那时报社只有两间办公室,一间在东、一间在西,中间隔着长长的走廊。坐不下的工作人员就把办公桌安在走廊上,就像在一节火车车厢里办公,进进出出非常不方便,这样的工作环境用摩肩接踵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1980 年 5 月 26 日,《贵阳晚报》正式创刊。那时,这是一个大胆的举动,因为许多被勒令停刊的报纸还未恢复。比如,全国著名的报刊《羊城晚报》、《新民晚报》都还在休刊中。
创刊初期,《贵阳晚报》的定位是中共贵阳市委的机关报。既要反映党的声音,又要多角度地反映出人民群众关心的事。
上世纪 80 年代,贵阳涌入了大批外来人口,记者们抓住这一变化,报道了很多关于 " 盲流 " 的稿件。1986 年,我任《贵阳晚报》总编辑。有一天,接到通知前往金桥饭店参加会议,到达现场才得知主持会议的是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朱厚泽。会后,他特意嘱咐我:" 学武啊,你们晚报办得很有影响力,但不要总提‘盲流’,这是顺应时代发展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自此,我将会议精神传达到报社,晚报立马涌现了一批以 " 川军入黔,黔军出山 " 为主题的好稿,最后收集成册。
▲ 1997 年,《贵阳晚报》电子新闻采编系统正式启用。前排右一为张学武。
创办之初,晚报是铅字印刷。拣字工需要左手拿字盘和稿件,右手不停地在字架上拣铅字,一个一个地放进版子里。直到 1990 年 10 月 1 日,报纸排版采用激光照排技术,才告别了 " 铅与火 " 的时代。1997 年 2 月 19 日,《贵阳晚报》首批 40 余名同志开始为期 20 天的电脑操作培训,标志着《贵阳晚报》电子新闻采编系统正式启动。当年年底,我因为工作变动离开了报社,结束了长达 18 年的媒体生涯。
18 年的时间,足够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长大成人。我算是陪伴着《贵阳晚报》成长起来的见证者。从创刊伊始,《贵阳晚报》赶上时代的潮流,创造过辉煌;如今,又因为时代的进步,面临困难。但我依然想要嘱咐后辈:再难,办报的宗旨也不能忘。" 做好党的新闻宣传工作 ",虽然离开岗位多年,但我始终没忘。
采访记者:董容语
采访日期:2021 年 6 月 5 日
采访地点:张学武老人的家中
人物简介:张学武,遵义余庆人,1941 年出生,1964 年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同年 8 月参加工作,先后在石阡中学和五七大学任教。1980 年调入贵阳晚报社工作,198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 年任《贵阳晚报》总编辑,1997 年调任贵阳市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3 年退休。
多谋民生之利,多思发展之策。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民生问题意义重大,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是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维护者。
" 维护企业和谐发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它对职工队伍的稳定和社会和谐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省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办公室见到卢老时,从他的讲述中,我们走进了本世纪初省工会竭力帮助企业职工维护合法权益的历史。
卢富华:
多谋民生之利
多思发展之策
2005 年,我从贵州省化学工业厅调到了贵州省总工会,主要负责贵州省直属企业工会,指导中央在黔部分企业和国资委监管大型企业及省直部分困难的工会工作,涉及全省十几个行业。
在中石化进行减员增效、改制分流过程中,约有 30 万名职工与企业协议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工龄、级别,中石化给予解除劳动关系的员工一次性补偿。有一部分人员,公司对他们已进行了一次性的经济补偿,但随着物价、住房增量等因素考量,他们认为补偿过低,群体上访要求按当时的政策解决问题。
由于上访人员情绪激动,导致当时场面十分混乱。我一边做好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一方面引导上访职工派代表有序座谈,并向省相关部门反映他们的合理诉求,有效地避免了矛盾激化,维护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社会稳定。
另外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贵阳制药厂破产清算。当时,贵阳制药厂资不抵债,省国资委、省经贸委与省总工会组建工作小组进驻该单位进行破产清算,我便是其中一员,在那里整整工作了一年。
贵阳制药厂属于省级企业,但属地在贵阳,由于省级和市级企业破产清算政策不一样,贵阳市的破产清算补贴稍高于省级,制药厂的员工便想争取同城待遇。
经过工作组的努力,省政府重新下文,明确贵阳制药厂破产清算工作按贵阳市政策办理。消息一出,药厂的很多员工对我表示感谢。我也十分欣慰,因为在合理范围内,帮助他们争取到了更多的合法利益。
按照当时的政策,在 40-50 岁年龄区间的职工,将会发放生活补贴,一直到退休年龄,才办理退休手续。年轻一些的,在拿补贴的同时,我们还积极与民营企业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岗位,希望能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提高收入。
即将退休时,时任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的杨再春建议我担任贵州省职工文化体育协会理事长。之后,我与协会秘书长何中东一起,一口气成立了六个专委会,成功举办了 " 中国梦 · 劳动美 " ———贵州省职工书画大赛、" 中国梦 · 劳动美———抗击疫情 · 我们在行动 " 等活动,在企业和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还通过比赛,发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建立起了人才库,为他们提供提升技艺的机会。另外,还组织省文联、省书法家协会、省美术家协会的艺术家送文化到企业、送文化进学校,服务基层与大众。
除了在协会的工作,我还在贵阳实验小学担任了两个学期的书法老师,为学生讲解书写技巧。
下一步,我打算发挥贵州省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及旗下书法、美术、摄影、写作、音乐等专委会的力量,聚拢贵州艺术家资源优势,开办一所职工艺术学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知识,努力提升全省职工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促进文化强省建设。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虽然已经退休,但是我的精神从未离开。并且,我将继续用它来指导我的工作,推动全省职工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采访记者:杜娟
采访时间:2021 年 6 月 4 日
采访地点:省总工会省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办公室
人物简介:卢富华,1955 年出生,贵阳人,祖籍湖北,1972 年参加工作,1997 年入党。原贵州省直属企业工会主席,先后在贵州省有机化工厂、省化工厅、省总工会等单位工作和任职,2015 年退休。现任贵州省职工文化体育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兼贵州省职工书法家协会主席。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