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多年前,20 岁的罗大胜立志从事文学创作,通过自学,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
纵观以往的创作,罗大胜始终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无论是处女座诗歌《送宝》,还是最新力作《刺梨花开》,都是主旋律题材的创作。多年来的经历,让罗大胜坚定了 " 永远跟党走 " 的信念。
罗大胜:
爱好文学自学成才
宝刀不老退而不休
1942 年农历 8 月,我出生在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打铁寨。那里河水清澈、群山翠绿、鸟鸣蛙噪。1945 年 3 月,父亲为了躲避国民党 " 抓壮丁 ",不幸受伤去世,我成了大家眼中的 " 寡崽 "。母亲说我命苦,从小就没了父亲,于是请石匠在小河沟上搭了一座小桥,说是 " 小桥能通大道 ",能改变命运。因为这个," 小桥 " 成了我的乳名,后来又成了我的笔名。
1958 年,由于成绩优异,我被保送入读青岩中学。在中学期间,还担任了学生会主席。1961 年 8 月,我中学毕业。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我选择参军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和我一同入伍的战友中,有 50 个和我一样,是刚毕业的学生兵。我结识了其中的两位同样爱好文学的战友。当时,我们三人到小镇上照了张合影,自诩为 " 三巨头 ",立志当作家,并在照片的背面写上 " 从此之后从事文学创作 "。
▲罗大胜(前排左一)与战友
其实,刚进部队时我就立志要做一个军旅作家。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利用每月的 6 元津贴,订阅了《人民文学》等 5 种文学杂志,还购买各种写作基础书籍学习,潜心钻研语法修辞,学习古今小说写作技巧。
1963 年,我在团级部队当了七八个月文书后,开始尝试投稿。1964 年,一首叙事小诗《送宝》在《解放军报》发表,我激动得 3 天 3 夜没睡好。当时获得了 8 元的稿费,拿着这钱,在部队附近的小镇上请战友们吃饭。
1965 年,抗美援越战争打响。当年 12 月 5 日,我正在越南安沛市的高炮 65 师阵地。当时美军的上百架飞机对阵地进行轮翻轰炸,短短两个多小时内,我的战友们就击落击伤美国军机 20 多架,但我军的多门高炮及雷达被击毁,60 多位战友牺牲。在这次战斗中,我也受了轻伤。
后来,我跟随部队从越南转战老挝,之后又进入缅甸缅共控制的金三角地区从事军事工作,体验过原始森林丛林战的艰苦与不易。哪怕战争事务繁重艰苦,我仍不忘撰写战地日记和资料收集,这为后来写作长篇小说《金三角风云》《将军被刺之谜》奠定了基础。
▲罗大胜(左)
1970 年,我从部队转业,到贵阳造纸厂担任宣传干事,不久又担任党委秘书。转业时托运的 6 个大箱子里装的全是书籍。军旅生涯告一段落,但这段宝贵的经历也为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1980 年 3 月,根据组织安排,我参与创办《贵阳晚报》,担任副刊编辑。1980 年 5 月 26 日,《贵阳晚报》创刊,第一张报纸的排版,是我与同事管远祚前往《贵州日报》学习排版技术之后的产物。在办报的同时,我仍利用闲暇时间写作,发表了多篇散文、杂文,并坚持写作小说。1981 年,中篇小说《穿袈裟的军人》在晚报连载,后来有《布依女匪首》《雾锁刺警案》等中篇小说在多家文学期刊、报纸登刊。
1998 年 5 月,我调入贵阳市文联任副主席、党组书记,兼任文学月刊《花溪》总编辑。刚接手时,《花溪》还是纯文学杂志,盈利少,运营难。1999 年,在我的牵头下,《花溪》改版,刊物走市场经济之路,与广州联合办刊,成为国内首家以爱情文学为主题的文学杂志。定价 10 元,月平均发行量为 50 多万份,一度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青年文学杂志。
2002 年退休之后,我选择退而不休,创办了贵州首家民营影视公司———贵州巨日影视公司,拍摄了 24 集古装电视剧《夜郎王》、故事片电影《好花红》、30 集《布依好歌曲》MTV 专辑等作品。
2021 年 6 月 23 日,我担任编剧、总制片人的布依族电影《刺梨花开》开机,这是一部反映贵州布依族村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成果、在乡村振兴上开创新局面的故事片电影。我老了,这是我的关门之作。
我的一生,创作出版了 600 多万字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每篇、每部作品都以正能量为主流,从不写那些阴暗的、诲淫诲盗的作品。回顾和总结我的文学创作之路,我时时刻刻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一直牢记 1942 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采访记者:董容语
采访时间:2021 年 6 月 15 日
采访地点:罗大胜的家中
人物简介:罗大胜,1942 年农历 8 月生,布依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小桥。
王玉堂老人今年 97 岁,出生于山东临沂莒县,1940 年 1 月参加革命,1943 年 11 月入党。经历过百团大战、四平战役等多次战役。他说,从没想到有机会看到贵州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采访中,老人说话仍带着浓重的山东口音,但讲起曾经在贵州的点点滴滴,老人依旧记忆犹新。
王玉堂:
随部队来贵州
亲历巨大变化
1945 年,我跟随部队到东北。1948 年,东北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原名东北野战军)接管东北,当时国民党、土匪势力虎视眈眈。我们部队在东北境内,作为护路军,押车保护来往人员的安全。
后来,护路军改名为铁路公安部队(现在的武警部队),1950 年,我担任东北武警部队二营教导员,直到 1955 年。
在东北呆了 10 年后,国家要成立 30 个预备师,需要组织干部,我被调至国家预备师 29 团,到了贵州黄平县旧州区(现为旧州镇)。我们接到任务,需要在当地训练军人,每年训成一批,准备抗美援朝。我与同事步行几百公里,到黎平、从江、榕江招兵。
▲王玉堂荣获的纪念章
1957 年,我从部队转业到贵阳化工机械厂任书记。当时,贵阳化工机械厂属于公私合营性质,由 16 家小厂组成,分布在全市,不好管理。更棘手的问题是,各个厂都没有好的生产设备,只能生产锅、螺丝、灭火器等产品。
后来,国家投入 300 多万元的资金,在贵阳东山又建立了一个总厂。通过资源整合、购买设备机床、招兵买马 …… 一年以后,总厂建立起来,300 个工人增加到 1100 名工人。
我们接到任务,为了提升冶炼效率,必须在 7 个月内生产出 80 台炼钢炉,其中能冶炼 1 吨的炼钢炉 60 台,能冶炼 2 吨的炼钢炉 20 台。由于刚从部队转业不久,而且贵阳化工机械厂的设备并不完善,贵阳市也没有炼钢炉,更别说有参考图纸,当时我心里直打鼓。
任务已经下达,必须想办法完成。贵阳没有炼钢炉,我们只好去外地看、去外地学。我请技术人员到东北实地学习。原来炼钢炉和锅炉的结构相差不大,回来我们便开始摸索、研究。一天四班倒,工厂提供四餐,工人们就天天在工厂里造炼钢炉,困了就在车间休息,还没有加班费 …… 现在我想起来,依旧很感动。
▲王玉堂年轻时的照片
在自产炼钢炉期间,需要从上海买来直板钢材,然后用榔头人工锤打成一个圆形,该方法费力费时,且锤打出来的造型根本不统一。于是贵阳化工机械厂向贵阳铝厂求助,借他们卷钢板的设备加工钢板。之前人工两天都敲不出一个卷板,现在用专业设备,1 分钟就能出一个卷板,效率大大提高。
解决了关键问题,接下来就剩组装了。一个月以后,一台 2 吨的炼钢炉终于成型,我们拿到贵阳一翻砂厂试验,结果非常成功。
第一台炼钢炉面世,后来就开始批量生产。8 月 20 日我们厂提前完成了任务,那时候我已半年没有回过家。
1961 年,我调到贵阳市经济委员会生产科当科长,不久又借调到贵阳市公安局 3 处,管理户籍和治安工作。那时候,公安局外每天都会有许多人排队,要求公安局帮孩子上户口。经了解,原来这些排队的家长大多是到贵阳的务工人员,在贵阳生了小孩没有上户口,后面因为涉及定粮、上学等问题,大家意识到了户口的重要性。
每天公安局门口人满为患,办理进度不尽如人意,再这样下去,不只是孩子没有身份无法入学,治安也会受到影响。于是我写了一份报告给上级部门,然后组织云岩区、南明区的各个派出所针对该问题开会,请他们协助工作,统计辖区内还没有上户口的儿童并上报贵阳市公安局。这一次,我们在短时间内,解决了 1.2 万名儿童的户口问题,贵阳市公安局外再也没有出现大排长龙的情况。
感觉一转眼,我即将踏入期颐之年,贵州早已经成为我的第二个故乡。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这 100 年间,在党的带领下,中国发生了巨变,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国家越来越富强。相信在党的带领下,我们的国家会变得更好。
采访记者:陈佳艺
采访时间:2021 年 6 月 22 日
采访地点: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干综合病房
人物简介:王玉堂,97 岁,原解放军一野五师六四八团战士,原贵阳化工机械厂书记,1983 年离休。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