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汪军,2003 年 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历,2006 年 12 月,毕业于重庆大学计算机集成制造专业。毕业后分配至贵州省信息产业厅工作。2012 年,参与组建贵安新区,任贵安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现任贵安新区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2012 年 9 月,作为贵安新区筹建的第一批人员,汪军投身到贵安新区大数据发展工作中,见证了贵安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
汪军:我和贵安大数据产业共同成长
2006 年 12 月,我从重庆大学工学博士毕业,毕业后分配至贵州省信息产业厅。后来,省信息产业厅与省经贸委等部门合并,组建成省经信委。
2012 年 9 月底,我作为从省直部门抽调的 6 个人之一,在时任贵州省委常委、副省长秦如培带领下,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筹建贵安新区。
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一直很慢,因为贵州地处内陆,远离北上广等市场需求大的地区,且运输成本高,所以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一开始只能靠用政策红利吸引企业,但由于规模无法扩大,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在政策红利期过后,便会选择搬离,无法形成长期持续的产业动能。
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们很久,如何发展贵安大数据产业,我们在这条路上有过很多探索,从模仿 " 硅谷 " 模式到借鉴 " 深圳 " 经验,都没有取得显著成效。
就在这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贵州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贵州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这句话启发了我们的发展新思路,我们决定将贵州的地质、气候和水电成本作为优势,同时积极建设数据中心,明确自身作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的定位,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能源资源来说,贵安新区都是中国南方最适合建设数据中心的地方。
2016 年,在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上,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贵州水电充足,电力便宜,同时还有很多恒温的山洞,是一个最适合建大型绿色数据中心的好地方。两年后,腾讯七星数据中心便在贵安新区开始投入一期试运行,并计划在 2022 年完成整个项目开发建设。
目前,贵安新区已开工建设的数据中心项目有 7 个," 十四五 " 期间规划建设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超过 14 个,全面建成后服务器承载能力将超过 400 万台,按照服务器 3-5 年的更替周期,未来将形成每年 100 万台服务器需求,销售收入超过 500 亿元,这将会大大带动本地服务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未来 5 年,有望形成以内循环为基础,内外循环为根本的模式。
贵安新区的大数据发展从产业链短、产业不全到产业生态雏形已现,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
目前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规划机架 10 万个,机架及带宽租赁收入可达 100 亿元以上;华为云全球总部、苹果 iCloud 云服务中国总部落户贵安,还有腾讯等公司云业务落户贵安。不久后,贵安云业务年营业收入将超过 100 亿元。同时,贵安还引进和培育了白山云科技、数据宝、云上鲲鹏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数据增值服务企业。
诚然,贵安的发展不能与北上广等地相比,但是每个地方的发展都有阶段性。横向和其他城市相比,贵安目前的发展体量较小,但是纵向相比,人们便会为贵安这几年发展取得的成效所惊叹,贵安真正实践了后发赶超这四个字。
从我来到贵安新区开始,就从未离开,我坚信一张蓝图做到底,坚持下去,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与招商能力,贵安将在大数据的路上取得更多、更优异的成绩。
讲述人:赵宗哲,男,1944 年出生,1967 年大学毕业后,跟随 " 大三线 " 建设来到贵阳,曾任贵阳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贵阳市机电局局长、党委书记,贵阳市经济委员会主任,贵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常务副市长,贵阳市委常委、巡视员等职务。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经济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工业的核心部分。回望贵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在得到外部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注入后,贵阳这片土地渐渐焕发了生机,从只有打铁铺子蜕变为多项创造位居全国第一。
跟随国家 " 大三线 " 建设来到贵阳的赵宗哲,亲身经历了贵阳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整个历程。
赵宗哲:贵阳装备制造业是这样发展的
1967 年,我跟随国家 " 大三线 " 建设来到贵阳。
此前的 1958 年 -1965 年,根据中央作出的沿海工业城市支援内地少数民族地区的战略部署,二十余家装备制造企业内迁至贵阳,加上国家对本地原有的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贵阳装备制造业基础初步形成。
内迁战略开始实施之后,国家以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为重点的 " 大三线 " 建设和二次调迁开始,在贵州省和贵阳市布局、建设了贵阳柴油机厂等四十余家骨干企业,三大军工基地相继建立,为贵阳装备制造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外部企业先进技术、装备及生产经验的注入,使贵阳逐渐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以工程机械、工程轮胎、磨制磨具、机械基础件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主要装备制造基地。
1978 年,中国实行 "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 的政策,为贵阳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贵阳装备制造业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许多重要的配套产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 " 两弹一星 " 工程中,生产了东风(DF)系列战略导弹地面运输专用车辆、核材料公路运输专用车、核潜艇潜望镜和 " 两弹一星 " 专用电子元器件等;在南极科考工程中,研制出的中国首款极地全地形车和超低温柴油发电机组,被列为国家南极科考重要装备;在登月计划、载人航天工程和国产 C919 大飞机等重大工程中,提供了航天航空多种专用总成器和零部件等重要配套产品。
此外,贵阳的装备制造业也在砥砺奋进中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为国家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带动了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转眼间,我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对于贵阳的装备制造业仍在不断发展,我感到十分自豪。
现在,大数据已经成为贵阳的一张新名片,在新时期,想要推动贵阳装备制造业发展,必须做到抢抓大数据发展先机,推动大数据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搭建大数据云平台,拓宽与先进地区交流技术经验等资源共享的渠道,打造 " 订单式 " 生产模式。同时,要抢抓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把新能源汽车打造成贵阳乃至全省工业支柱产业。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要传承 " 三线建设 " 精神,把装备制造业作为贵阳工业大突破的战略重点,强化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绿色化、数字化、集约化发展,再创贵阳装备制造业发展新辉煌!
讲述人:韩军良,男,1976 年 1 月出生于山东定陶,1994 年参军入伍,1997 年 10 月入党,2013 年 8 月从部队转业至贵安新区工作,2016 年 8 月至今,在贵安新区高峰镇工作,先后任高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党委书记等职务。
高峰镇是贵安新区下辖 4 个乡镇之一,曾以水稻、葡萄为主要种植作物,但随着产业效益下滑,农民增收遭遇 " 天花板 ",该镇产业发展亟待转型。
韩军良作为高峰镇党委书记,带领该镇坚持 " 农业作示范、城镇树标杆、旅游创精品、全国成典范 " 的总体发展定位,快速引进特色产业,全速推进农旅项目,使该镇逐渐呈现出充满活力的新场景,并入围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
韩军良:因地制宜 打造全域全季特色小镇
1994 年 12 月,我参军入伍,成为了武警贵州总队二支队的一名战士。1997 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工作期间,我先后担任了班长、排长、中队长、副参谋长等职务。2013 年,我从部队转业,来到贵安新区。
2016 年 8 月,我调任到高峰镇当党委副书记。刚到新工作岗位不久,就遇到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曾经的高峰镇是富有美誉的 " 黔中粮仓 "" 贵州水晶葡萄之乡 ",主要以水稻、葡萄等农业种植为主。由于土地赋能有限,种植产业效益逐步下滑,当地农民增收遭遇了 " 天花板 "。
如何为村民们拓宽收入渠道,将个体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形成紧密联系,成了困扰高峰镇领导班子的一大难题。
2017 年,高峰镇入围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我们领导班子经过商议后,决定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渔业、香稻、精品水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构建 " 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泡泉 " 的全域全季联动、多产多链的融合发展格局,打造以特色产业缔造特色城镇的发展之路。目前,总体形成了 " 观赏葡萄园风光、采摘绿色瓜果、品尝农家美食、体验乡村休闲、走进原生态苗族村落 " 的乡村旅游模式。
近年来,我们坚守粮食安全底线,推动产业和产销链接高效衔接,推动农业、旅游、生态有效衔接,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农业示范园区、集群产业链有效衔接,以三农工作为核心,全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此外,高峰镇坚持 " 土地向规模化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 " 思路,推进坝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5100 亩。同时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先后累计建设排灌沟渠 47.7 公里、机耕道 48.6 公里、田间道路 96.1 公里以及土地整治 16000 亩。以 " 强龙头、带农户、创新组织 " 等方式,建设贵澳农旅产业园、蓝莓农旅产业园、贵红农校农训产业基地、贵安多彩葡萄园、桥头食用菌种植基地等系列农业产业园区,全面推行 "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 组织模式,采取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农化服务、统一订单收购、统一品牌销售 " 五统一 " 的生产方式,实现土地流转 1.36 万亩。
同时,我们聚焦农业产业 " 六个转变 ",着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调减低效作物,实施了优质粮油种植 3.7 万亩、蔬菜种植 1.2 万亩、水果种植 2.3 万亩及其他特色产业 0.26 万亩。
像这样的例子,在高峰镇还有很多。传统农业通过园区化、品牌化、标准化,激发出了新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领域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形成旅游生态圈,发展康养旅游、农业观光采摘、乡村度假等新业态,全力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旅游重点村。抓好一批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和提升,建设以农旅为特色的中高端精品民宿,将高峰镇打造成贵阳贵安旅游度假胜地,让游客变短暂停留为长期旅居,带动本地吃喝游乐购一体化发展。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杜娟 整理
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