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1-07-01
A13|家在贵阳(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华书店里,儿时的快乐时光

讲述人:雷月琴,84 岁,在贵阳居住 72 年,贵州省贵阳市物资回收公司退休职工

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记忆总是从它的标志性建筑开始,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年代的地标建筑,它们的消失或许是必然也是无法避免的,但那些和地标相关的故事,却让人无法忘怀。

在今年已 84 岁的雷月琴的记忆里,那栋灰红色的洋灰楼房———贵州省新华书店,就是她儿时快乐的源泉。雷月琴,1937 年 11 月生,在战时的动荡和炮火中出生的她和父母从武汉逃难至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等地,于 1949 年来到贵阳,就此扎根。

受爱看书的母亲的影响,雷月琴从小就喜欢看书。1953 年,贵州省新华书店在贵阳市大十字(今大十字广场处)竣工开业,这座四层楼高的苏式建筑自此便成了雷月琴最常 " 光顾 " 的地方,回忆起那时的新华书店,雷月琴用 " 气派 "" 热闹 " 来形容。

在新华书店还没有建成之前,雷月琴印象中贵阳只有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以及一些较小的私人书店,规模都不大,七八平方米的样子,书籍类型也不多,所以也很少看到排队买书的景象。

而新华书店的出现,打破了老贵阳的文化文艺市场的宁静。" 那时候书店从早上 8 点开门到晚上 7 点关门,去买书看书的人太多了,有时候到了关门的时间书店门口都还有人排长队,因为这样,拖延到八九点关门的时候也是有的。" 雷月琴回忆,喜欢看书的人只要得到小道消息说新的书籍运送到东站了,他们就立即到新华书店门口排队,要是能率先买到一些少有的书可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当时的新华书店还是半开放式售书,想要看书需要工作人员从柜台里面拿出部分,人多书少,机会难得。1955 年 9 月,在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上高一的雷月琴一到休息日或者放学时间就立刻去书店排队看书,因为处于大十字的新华书店离学校不算远,走快一些便能避免书店 " 排队高峰 ",当得到一本好书时,雷月琴就站在柜台边上看,直到腿站麻了,被工作人员催促归还才肯罢休。

街头 " 老味道 " 的甜蜜记忆

讲述人:王玮,37 岁,贵州省烟草公司贵阳市公司员工

" 行道树下的冰果露、家门口的叮叮糖、校门口的搅搅糖、河西路的砂锅粉、狮子桥的铁签烤肉、贵阳饭店的鸡肉饼、百货大楼的遵义鸡蛋糕与桃片糕 ……" 提及童年的 " 味道 ",王玮滔滔不绝,这些都是他儿时最 " 甜 " 的记忆。

上世纪 90 年代,在炎热的天气里,街边行道树下的冰果露摊成为了贵阳街头巷尾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打一碗冰果露,一口喝下去,神清气爽,堪比夏天消暑神器。

" 小时候以为冰果露是水果做成的,长大才知道真相,但这不妨碍大家对冰果露的喜爱。" 王玮还记得自己在宅吉实验二小就读时,每天的零花钱都会存起来,只为放学后到校门口去打一大壶冰果露来慢慢喝。不过,在上世纪 90 年代末,冰果露就逐渐消失,现在很难寻到了。

此外,当时街头最具特色的叮叮糖是小孩子的最爱,小孩子听到铁锤的敲打声响,会丢开手中的小人书、遥控器,兴奋地高声叫唤:" 叮叮糖来了,整一点!"

还有百货大楼里面的遵义鸡蛋糕、桃片糕也是那时候的稀奇物,都是放在玻璃盒子里称斤卖的。王玮每次去百货大楼,心里都万分欣喜,巴不得能买些遵义鸡蛋糕、桃片糕回家。

" 以前的砂锅粉,少不了猪肝、黄花、豆芽、海带等等,现在多半是白菜、西红柿,很单调了。" 王玮回忆,老贵阳的砂锅粉还是要数河西路的最正宗,就是现在的大十字广场,无釉砂锅煮出来更香,好像有陶土的味道。

" 曾经在鲜花酒店旁,也就是在大十字广场对面狮子桥上的铁签烤肉也是让人印象深刻,烫嘴的铁签搭配香喷喷的热烤肉简直是一绝。" 王玮说,那里总是门庭若市,即使有时候烤肉都糊了,也丝毫不影响商家的生意,一角钱一串,吃得过瘾。

上世纪 90 年代的贵阳饭店是鸡肉饼的聚集地,七八家都在炸鸡肉饼。外壳金黄,酥脆得很,而且很薄,鸡肉满实满载的。

筒子楼里的人间烟火

讲述人:侯婷婷,62 岁,土生土长的贵阳人

" 狭窄、拥挤、吵闹、昏暗,是我对老贵阳居住环境的记忆。" 回想起上世纪 70 年代的老房,出生于贵阳公园北路的侯婷婷仍记忆犹新。一个院坝住着十几户人家,大家住的是典型的筒子楼,一条狭长的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只有楼道两端通风,而且房间的层高都很低,她还记得父亲站在地面一伸手就可以摸到天花板的样子。

每次放学回家时,侯婷婷从门口就能闻到各种炒菜的香味,因为房子面积小,只够住人,没有专门的厨房,所以各家都是在自家门前的空地、过道上搭建一个简易灶台。也正是因为过道上搭了灶台,还堆放了煤块,所以要是侯婷婷穿了心爱的小花裙时还得小心翼翼地侧着身子穿过楼道,生怕弄脏了裙子。

" 王阿姨家的红烧肉、李阿姨家的肉末蛋羹 …… 谁家哪一餐吃的是什么一闻便知。" 侯婷婷告诉记者,那样的 " 公共厨房 " 给她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 " 蹭 " 到好吃的饭菜,因为父母总是忙着出门上班和做生意,所以隔壁的阿姨、伯伯们都爱叫她一起吃饭,想起那些热心的邻居和美味的饭菜,侯婷婷依然觉得很暖心。

因为没有单独的洗漱间、厕所,只有一个公共洗漱间,每天早上洗漱、上厕所都要排很长的队,有时候起晚快赶不上上学了,学生的身份便起了作用,大家都会破例让侯婷婷先上,毕竟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 娃娃读书是大事,不能耽搁。"

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一家人终于住上了父亲单位的福利分房,有卫生间、有厨房,还有了客厅,居住条件上了一个台阶。不过,虽然居住环境好了,侯婷婷却也更加怀念那栋充满人情味的 " 群居 " 筒子楼,想念那碗亮油油的红烧肉和香喷喷的肉末蛋羹 ……

从老城到新区的生活变迁

讲述人:钱兰,1966 年生,55 岁,从小跟随父母从上海来到贵阳定居

今年 55 岁的钱兰刚刚办完了退休手续,一家人准备从市北路保利云山小区搬到观山湖区的别墅去住。" 我要约朋友去花园里搞烧烤,去地下室里看电影 ……" 钱兰觉得自己辛苦了一辈子,要好好享受退休后的生活。

2012 年入住的保利云山国际,在此前是个打沙场。钱兰觉得这里变化着的一切就是贵阳变迁的一个小小缩影。" 以前,贵阳人总觉得一环以外都是很偏僻的地方。" 钱兰说,当时通往小区的道路还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

2016 年,小区附近的市北路和黔灵山路改造完成,便利的交通使得保利云山小区的入住率达到 95%。2019 年 3 月 20 日,贵阳市数博大道正式开工,与黔灵山路连接起观山湖区、高新区、云岩区,上承贵阳大数据公园、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贵州金融城等地,下连大数据金融城、大数据健康城、大数据产业城等地。2020 年,小区门前的人民大道通车。

如今,钱兰要搬去观山湖区了。似乎她搬家的路径,就是城市发展的轨迹。

现在的黔灵山路四通八达,商圈、新兴产业环绕于此。这里不但浓缩了贵阳的过去,也仿佛在向市民召示着新贵阳的未来。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晨 王芳 整理

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