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1-07-01
A15|家在贵阳(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护国路的那些往事

讲述人:佘洋,31 岁,一直居住在贵阳

佘洋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住在纪念塔附近,1995 年,佘洋一家搬到了营盘路。佘洋的爷爷经常带他到护国路一带散步,每次走在护国路上,爷爷奶奶都会告诉他,哪里是南横街口,哪里的地名原来叫双槐树 …… 这些已经融入老人记忆深处的老街名,都因 1916 年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当中,著名的护国之役大功告成后,为纪念贵州护国起义而改称护国路。

1913 年,原为清廷北洋重臣的袁世凯窃取了国民革命的果实,当上了民国的大总统,实权在握,便逐渐褪去了革命的外衣,言行与国民革命的宗旨离得越来越远。1914 年,他解散了参议院和众议院,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及爱国民主人士,从中已经洞悉到袁世凯的狼子野心,认识到必须再一次发动反帝的武装斗争以挽救国民,便派人秘密分赴各省进行联络准备。

1915 年,袁世凯野心暴露,丧心病狂地伪造民意,为其复辟帝制制造口实,还计划把 1916 年改为 " 洪宪元年 ",做起当洪宪皇帝的美梦,引起了全国风起云涌的反袁护国运动。1916 年,贵州宣布了反袁起义独立。

早在 1914 年袁世凯解散参众两院,召开约法会议时,贵州的王伯群曾以贵州议员的身份与会,于会上知悉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一切内幕后,即赶回贵州,与他的弟弟王电轮、贵州前按察使戴勘商议应对之策,以观时变。护国名将蔡锷回云南发军讨袁,贵州黔军在王电轮等人的率领下也积极声援,并率军向北洋军发起攻击,贵州人王伯群、任可澄也积极参加并屡屡获胜,袁世凯在惊惧忧愤中于 6 月 6 日病死,复辟丑剧落幕,护国运动大功告成,会文路被改名为护国路,以纪念贵州护国起义的功绩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佘洋对护国路这个名字的诞生历程印象很深刻,因为从小爷爷就告诉他:" 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油榨街的百年传奇

讲述人:张凤英,60 岁,原贵阳市艺术中心工作人员

因关口而生,因榨油而得名的 " 油榨街 " 是曾汇聚商贾名流的百年老街。清初,这里曾建起过驿道,关口还有重兵把守,随着驿站物资来往频繁,商贩的增多,周边饭馆为了解决菜籽油供不应求的问题,在自己的院落开设起榨油坊,榨油一条街才逐渐形成。由此积淀的丰厚历史与文化底蕴也让曾住在油榨街的张凤英倍感骄傲。

如今,大多数人对油榨街最为熟悉的就是往昔的贵钢旧址与现今的花鸟市场以及大街小巷偶尔会传来的 " 贵钢馒头、贵钢馒头 " 的叫卖声。

据张凤英介绍,自己从家里长辈们的聊天中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城镇规划等原因,油榨街成为贵阳的工业区,上世纪 50 年代,被改称为油榨乡,但那时早已没了当年那些榨油的作坊,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工业厂房。

当时,依附于贵钢的发展,油榨街成为贵阳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贵钢的工资、福利甚至是贵钢食堂的馒头,以及贵钢对周边商户的拉动,让其他区域的贵阳人都曾羡慕不已。

" 阳明花鸟市场如今成为油榨街的一大标志,是贵阳人周末最喜欢溜达的地方之一。虫鱼鸟兽、奇石翡翠,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 回想起之前的油榨街,张凤英坦言热闹程度一点也不比过去的市西路差," 每逢周末,整条街拥挤不堪,卖花的、遛狗的、品茶的、淘古玩的都会来。" 在她记忆中,上世纪 80 年代末的市西路也有这样的人气。

如今,在贵阳的大街小巷,偶尔还能听到的 " 贵钢馒头 " 的叫卖声仍让张凤英觉得很亲切,她告诉记者,以前贵钢的面点厨师大都来自北方,用老面作起子,蒸出来的馒头又大又白又香,松软可口、价廉物美。后来一些面食店为了吸引顾客,挂出招牌说是贵钢食堂师傅做的馒头,也吸引了不少顾客,其他小贩也纷纷效仿,直到现在。

▲贵钢花鸟市场

飘着米香的 " 马棚街 "

讲述人:谢健华,1947 年生于贵阳,74 岁,个体经营户

每个城市都有着自身的历史,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地名便是最好的体现,这些地名饱含乡土情怀。1947 年生于贵阳的谢健华对儿时住地南明区 " 马棚街 " 的地名印象深刻,她说,那是一条米香味十足的街道。

" 街道上走几步就有一家米店,而且都是用马来拉米,马粪、米香混合在一起,那种味道奇异得很。" 谢健华回忆道,当时自己年纪太小,很多场景都是从家里的老照片里看到的,不过街道上飘过的味道自己倒是记忆犹新。她记得,在上世纪 50 年代初,街道上虽然立起了 " 新华路 " 的路标字样,但家里的大人们还是喜欢以 " 马棚街 " 来称呼这条街。

听长辈说起过,马棚街也可以叫马房街,主要是今新华路南明桥至纪念塔一段,是旧时贵阳两大米市之一。马棚街的地名由来,与远道而来的马帮歇马驻店有很大的关系。" 当时街道上的米店都是门屋加上厅堂的二进式住宅样式,有钱的店面还有私室,临街的铺面主要是批发或零售大米,二进的楼上供客人住(相当于旅社),下面设有很多马棚,用来拴马。" 谢健华告诉记者,米市商铺附设马棚在当时是此街的一大特色,于是人们便将这条街称之为马棚街或马房街。

因为觉得马棚街叫起来太俗且不雅观,于是,贵州省政府先后将街名改称为南明路、中正路。直到 1950 年 6 月,贵阳市人民政府将此街改名为 " 新华路 " 至今。后来,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市政府成立粮食局,对全市粮食实行计划供应,马棚街这个贵阳城南面的大米市便退出了贵阳粮食销售的历史舞台。

吃 " 吊吊盐 " 的岁月

讲述人:杜明友,85 岁,土生土长的贵阳人

古人云:民有淡食之苦,国负倾圯之忧。这说明了盐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贵阳曾有一条街唤作 " 盐行街 ",得名于这条街上聚集的几家大盐行。

盐行街位于都司路路口到邮电大楼的这一小段路上,之所以被称之为街,是因为路两边的商号林立,路段虽短,街上却聚集着当时贵州著名的华家经营的 " 永隆裕 "、陕西帮经营的 " 协兴隆 "" 宝兴隆 "" 永发祥 " 等批发食盐的大盐行。

杜明友以前听家里老人说过,他们常在这里买盐。虽然这条街上只有几家盐行,但却垄断了贵阳周边龙里、清镇、平坝、惠水等地人们的食盐供应。当时的盐商们或是提价,或是囤积不售,制造出的盐荒景象,令百姓苦恼又无奈。直到 1936 年,由政府管理食盐经营后,盐行的生意才衰败下来。

在当时,盐的价格十分昂贵,甚至存在 " 斗米斤盐 " 的不等价现象。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尚能吃上盐粉,而广大农民只能用细绳拴上盐块,在菜里或是汤中荡上一荡。这种 " 吊吊盐 " 的吃法在当时的农村十分常见,还成为了那一代贵州人的生活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贵阳人民在南明区新市场结成了盐业同业公会,执行了国家按计划供应和零售食盐的规定,食盐供应源源不断,数十年来盐价一直平稳,彻底解决了人们的淡食之苦。

八旬老人的 " 飞机坝 " 情结

讲述人:沈启源,1941 年生,80 岁,土生土长的贵阳人,曾任南明区区志编辑部主编

沈启源老人,作为一名资深老贵阳,提到贵阳街头巷尾的故事,令他印象最深的,还是玉厂坝的故事。

玉厂坝,是今贵阳火车站旁飞机坝的老地名,当年这里曾建起贵阳的第二座飞机场,是一座离贵阳城中心最近的机场。

当时,在湖南、广西两省区的飞机先后飞进贵阳,开辟了贵州航线后,时任贵州省主席的王家烈发现团坡机场停不了几架飞机,没有发展前途。当时谋求建立空军以煊赫自己武力的王家烈,便于民国 22 年 ( 1933 年 ) 选择玉厂坝另建新机场。

机场以玉厂坝(今贵阳火车站飞机坝一带)为中心,东起新路口,南抵望城坡,西临南厂兵营(今贵州省军区处),北濒南明河畔,面积约一平方公里。

民国 31 年(1942 年)下半年,美空军驾机轰炸海南岛基地返航,曾有 2 架单引擎轻型轰炸机飞临玉厂坝机场降落,因该机场跑道承接力差,致 1 机翻倒受损,从此玉厂坝机场作废。此后 , 玉厂坝机场分别改作美军驻贵阳的后勤基地及国民政府军队汽车第 10 团的停车场和仓库之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军回国,汽车第 10 团先后迁走。贵阳所建第二座玉厂坝飞机场用于航空业仅 10 年左右就改作他用。机场所在地也先后被辟为工厂、商店、民房用地。

经过 80 余年的历史变迁,原机场一部如今已建成贵阳火车站、贵州省新体育场。迎宾大道遵义路两侧高楼林立,一改昔日旧貌。玉厂坝早已被改称为飞机坝、飞行街。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杜娟 张晨 陈佳艺 整理

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