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9 日,最新一期 " 书香 • 花溪 " 青岩阅读推广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邀请贵州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李晓兰教授作 " 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 " 主题讲座。讲座从 " 红军长征入贵州的抉择、红军长征在贵州的革命斗争、红军长征在贵州的时代价值 " 三个方面,详细讲解了长征的背景和路线、重要会议、战役及事件等重大史实,深入论述了红军为何会长征来到贵州、红军在贵州做了什么、红军长征留下了什么等内容。花溪文旅局全体党员、青岩镇各村(社区)支书、主任和机关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活动并发言互动。
阅读推广活动由花溪区文体广电旅游局主办、花溪区图书馆承办、花溪区青岩镇图书分馆协办,围绕 " 文化 "" 艺术 "" 生活 " 举行阅读讲座,邀请知名文化人士主讲,共同讲好全民阅读的青岩故事。
李晓兰,历史学博士,贵州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担任领导科学、政治学等专业研究生导师,在贵州省委党校各主体班、研究生班、省内外各培训班次讲授党史党建专题,深受好评。在各级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课题、全国行政学院科研合作项目、贵州省社科联招标课题、贵州省党校系统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
中央红军长征入贵州的抉择
" 中央红军长征转战贵州,并非既定战略目标。" 李教授说。她以《红星》报的相关报道作为论述的线索:1931 年 12 月 11 日,《红星》报创刊于江西瑞金。在红军长征期间,《红星》报是党中央、中革军委的唯一报纸,其地位相当于长征中党中央、中革军委的机关报。1934 年 10 月至 1935 年 8 月间,《红星》报出版长征专号 28 期,涉及内容非常丰富,如及时传达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战斗指令,报道红军的战况,记载了红军转战贵州的曲折历程;刊载召开群众大会、建立红色政权的盛况;尤为重要的是对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作了专门报道。
李教授说,1934 年 10 月 20 日,《红星》报第 1 期长征专号发表题为《突破敌人封锁线,争取反攻敌人的初步胜利》的社论,传达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关于从南线突破粤军封锁,沿赣、粤、湘、桂边境到达湘西会和红二、红六军团的计划。按照这一计划,1934 年 10 月 25 日,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11 月 8 日,突破第二道封锁线;11 月 15 日,突破第三道封锁线;12 月 1 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然而,经过一个多月的浴血奋战,红军虽于 12 月 1 日渡过湘江,却折损过半,且红军移动的轨迹也彻底暴露了行动意图,蒋介石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重兵,围追堵截。
1934 年 12 月 12 日,中央红军长征途经湖南怀化的通道境内时,召开了一次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 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与红二、六军团会师湘西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李教授说,此举被称为 " 通道转兵 "。12 月 15 日,红军长征进入贵州,拿下第一个县城——黎平。
" 转兵贵州,是在前有埋伏、后有追兵、时刻面临险境的转移途中作出的切合实际、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抉择,以摆脱敌人、保存自己为出发点,以敌我态势的不断变化作为调整战略目标的依据;保存有生力量,北上抗日。" 李教授说,中央红军长征入贵州,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二
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的革命斗争
李教授说,中央红军长征所经过的 11 个省中,贵州是停留时间最长的一省。长征途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如黎平会议、突破乌江、四渡赤水以及对党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遵义会议都是在贵州发生的。讲座上,她对这些大事件的史实与影响做了梳理:
1934 年 12 月 18 日召开黎平会议,确定新的战略方针,这次会议否定了 " 左 " 倾冒险主义主张,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一次尝试。
1934 年 12 月 31 日下午至 1935 年 1 月 1 日凌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瓮安县草塘镇猴场宋家湾豪绅宋泽生的住宅举行会议,史称 " 猴场会议 "。会议作出《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重申了黎平会议的决定,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进一步准备,被称为 " 伟大转折的前夜 "。
猴场会议后,中央红军由南向北分三路突破乌江天险。1935 年 1 月 2 日、3 日,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师第四团先后在乌江回龙场渡口和江界河渡口强渡成功。1 月 5 日,红三军团第十团在茶山关渡口渡过乌江。至 1 月 6 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把国民党 " 追剿军 " 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1 月 7 日,红军占领遵义。
1935 年 1 月 15 日至 17 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 如果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那么四渡赤水的胜利就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1935 年 1 月下旬到 3 月 22 日,完成四渡赤水,4 月初南渡乌江,中央红军在贵州、四川、云南的边界赤水河流域转战了三个月,走了 110 个城镇。整组战斗败中有胜,胜中有败,先败后胜,反败为胜。" 李教授说。
此外,1935 年 2 月在川滇黔交界的一个鸡鸣三省的村子,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成功地完成了遵义会议决定而又尚未完成的中央最高组织调整任务,巩固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进一步消除了红军长征之初的混乱局面,使得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军事路线得以执行,从组织上保证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讲座上,李教授通过系统阐述中央红军长征入贵州所面临的抉择以及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的革命斗争,认为把握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是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最艰难困苦时期能够取得战略转移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三
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的时代启示
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的奋斗历程,是长征精神的生动体现。何为长征精神?李教授引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她认为,应大力弘扬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彰显的长征精神,体现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即凝聚向心价值、感召激励价值、规范导向价值、教育塑造价值。
贵州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李晓兰教授说,通过深入分析中央红军长征转战贵州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让我们获得启示:时刻不忘初心,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理想和信念为航标,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来源 黔中书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编辑 陈问菩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