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1-07-03
张锐强做客“精读堂”讲杜牧—— 揭示风流才子的“东方人格”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日前,由贵州省作协、贵州文学院、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千翻与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最新一期的 " 精读堂 " 在千翻与作书店 · 亨特店举行。此期精读的对象,是晚唐大诗人杜牧。

主讲嘉宾张锐强先生曾在央视七套 " 讲武堂 " 栏目开设 " 名将传奇 " 和 " 书生点兵 " 系列讲座。在精读堂讲座上,他将杜牧的一生讲述得跌宕起伏:" 出身名门 " 却 " 家道中落 "、" 饥饿少年 " 而 " 才子风流 "、" 身居高位 " 又 " 怀才不遇 "。在这几组词语背后,张先生揭示了杜牧 " 外圆内方 " 的心理人格,即儒家文化圈的东方人格。

张锐强,河南信阳人,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齐鲁文化之星。先后获得齐鲁文学奖、泰山文艺奖、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山花》杂志双年奖。曾在在央视七套 " 讲武堂 " 栏目开设 " 名将传奇 " 和 " 书生点兵 " 系列讲座。从军十一年,三十岁退役后写小说。在《当代》《人民文学》《十月》发表长中短篇小说两百万字。多篇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以及年度选本转载。著有长篇小说《浪淘沙》、《钱眼》、《杜鹃握手》,非虚构作品《诗剑风流——杜牧传》等十余部。

" 出身名门 " 却 " 家道中落 "

知人须论世。讲座开始,张老师首先介绍了杜牧的家世。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远祖杜预有 " 杜武库 " 之称,谓其学识渊博,如武库兵器,样样具备;曾祖杜希望官至西河(今山西汾阳)太守;祖父杜佑位极人臣,著有政书《通典》二百卷。杜牧的父亲杜从郁以门荫入仕。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 年),长安大旱,杜牧出生于长安城中的黄金地段安仁坊内。

" 杜牧的童年记忆有两种味道,书香和药苦。" 张老师说。" 书香 " 是指杜家 " 万卷书满堂 ";" 药苦 " 则是指其父杜从郁从小就身体不好,家中经常弥漫着熬药的味道。遗憾的是,那些药并未能有效地延长杜从郁的生命。当时杜牧最多不过十五岁。顶梁柱轰然倒塌,杜家安仁坊内的三十多间房子,全部变卖或者抵押给了债主,年老的奴婢病饿而死,年轻力壮的撇下主人自谋生路。杜家无处立足,便栖居延福里的家庙中。在贫困的威胁下,杜牧与小他四岁的弟弟杜顗只能吃野菜度日,晚上甚至连照明的蜡烛都没有。困苦中的杜牧并未屈服,他尽力照顾年幼的弟弟,先让弟弟吃饱,两人一齐读书仕进。

张老师说,杜顗自幼多病,视力不好,母亲曾一度禁止他读书。怎么样既保护弟弟的眼睛,又不荒废他的学业呢?没有办法,兄弟二人只能抓紧时间,趁天明读书背诵。晚上哥儿俩再默默记诵刚刚读过的书。黑暗之中墙倾屋塌、四面透风的延福家庙,除了偶尔的鼠奔之声,一派死寂。" 文学家杜牧的童年生涯,又增加了两个关键词:饥饿,黑暗。而且这种悲惨经历并非一天两天,而是整整三年。" 他说。

" 身居高位 " 又 " 怀才不遇 "

杜家兄弟二人的努力,在唐文宗大和二年(828 年)收到成效。这一年,杜牧参加进士科考,金榜题名。依唐代律法,进士及第者全家免除徭役,其他杂科仅免本人。一旦进士及第,便可以享受五品以上官员才有的权利。重视进士科是当时官场上的普世价值,也因此,每科进士仅录取三十名左右,甚至还有一人不取的例子。"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 的俗语,可证中进士之艰难。

张老师介绍说,考试虽如此重要,但考卷并不糊名。三天考三场,贴经、杂文和策论。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三场考试竟然都是淘汰制 , 上轮通过之后,才能进入下一轮。而且考官不仅不封闭以杜绝外界影响,反倒积极接受推荐。由此形成两个特殊现象:一是公荐," 知举官将赴贡院,台阁近臣得荐知所知进士之负艺者,号曰公荐 ";二是通榜,由关系密切的朋友给考官提供特殊帮助。

"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进士考试最重要的过程不在考场之内,而在考场之外。" 他说,当时积极推举杜牧的,是散文家吴武陵。更为精彩的是,吴武陵直接开口替杜牧索要状元。而因为第一名至第四名已被预定,杜牧最终排名第五。但杜牧最厉害的成绩并非中进士,而是高中制举。所谓制举,即 " 制诏举人 ",以皇帝名义专门举办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其他贡举都以尚书省的名义举办,制举显然要高其一头。" 张老师说,那一年这是大唐最后一次制举考试,共设三科: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详娴吏理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杜牧参加的是第一项。最终榜单可谓人才济济,总共二十二人上榜,后来裴休、马植和崔慎由三人入相。

张锐强说,唐代进士及第也只是获得出身,不能马上出仕,很多官员要么二十多年没等到官位,要么六十多岁还只是个县尉。而通过末代制度,杜牧被马上授予官职,且此后一马平川:先从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府的推官、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的巡官回朝担任监察御史,再从宣歙观察使崔郸幕府的团练判官回朝担任比部员外郎、兼史职;出刺黄州、池州、睦州后,第三次回朝担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为提高收入,三次请求外放,最终被派往湖州担任刺史,一年多后回朝就任吏部考功司郎中、知制诰,但不久便卒于中书舍人任上。" 他五十年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却可谓占尽风流。"

接下来,张老师通过杜牧的诗词来勾勒其宦迹,以及他的诗人风流。《寄扬州韩绰判官》, 几乎可以说是扬州的历史文化名片;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刺史期间的《赤壁》,让千年之后的黄冈依旧为杜牧和苏轼的到来而感到荣幸 …… 苏轼与他崇敬的前代诗人杜牧穿越时空的交流,不仅仅在于赤壁,也在于荔枝。四川荔枝对阵岭南荔枝: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作为诗人,杜牧最大的风流,便是用诗句作为钉子,将无数文化地标牢牢地嵌入后人的记忆。" 他说。

" 但通读其作品,总感觉杜牧怀才不遇,是个失意的战略家。事实上,杜牧对《孙子》的注释被列入《十一家注孙子》,跟曹操和梅尧臣同列。" 张老师解释说,杜牧的理想是出将入相,而朝廷看重他的文才史才,并非将相之才。两《唐书》本传称杜牧 " 刚直有气节 "," 气节 " 二字杜牧当得起," 刚直 " 恐怕不匹配。" 杜牧绝不与恶同流,更不会为虎作伥,但只是在内心抗拒,慢说行动,语言都不会多。即便在言官的职位上,职责所系,他也很少开口。而且,在黑暗饥饿的童年时期,杜牧对家人就是顶梁柱。他无法承担失败的风险,因而处处小心谨慎,明哲保身。" 他说,就此而言,杜牧只是典型的中国文人,外圆内方,那些棱角已经被他自己主动磨钝。在东方文化儒家文化圈的浸润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都能理解这一人格的特点。故而,张老师将杜牧的性格命名为 " 东方人格 ",而杜牧的 " 怀才不遇 ",也是其性格使然。

作者 郑文丰

来源 黔中书

编辑 陈问菩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