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哈尔滨 2021-07-04
新技术养“地龙”,顺手生产上等有机肥!小蚯蚓“串”起循环农业产业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胡建军 ZAKER 哈尔滨记者 罗彦坤 文 / 摄 / 视频拍摄

进入盛夏,高温天持续,通河县祥顺镇迎来了新一轮丰收:智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获了第一批北药 " 地龙 "。乡亲们学会了新技术,利用牛粪秸秆混合养殖蚯蚓,不仅收获了北药品种,还生产了大量上等有机肥。凭借养殖蚯蚓,踏上了循环农业致富路。

随手挖起一捧泥土,指缝间瞬间 " 溜 " 下十几条肥硕的蚯蚓。智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屈耀明告诉记者,这是合作社去年引进的养殖项目,今年结合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开始规模养殖北药 " 地龙 "。养蚯蚓的这些 " 泥土 " 是牛粪与稻草发酵后的混合物,土里面养的蚯蚓叫 " 太平 2 号 "。蚯蚓吃掉农业废弃物排出的粪便,含有丰富的腐植酸、黄腐酸和微生物菌群,是上等的有机肥。这些有机肥将成为第二年大棚育秧的底肥,多余的肥料还可以运进菜棚、花棚,当做育苗土。

可别小瞧小蚯蚓,它是自然界的 " 分解者 ",能使农业 " 垃圾 " 变废为宝,助力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蚯蚓浑身都是宝,可整只入药成为中药材 " 地龙 ",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屈耀明曾算过一笔账:每栋棚可年产蚯蚓 5000 斤,每斤价格 5 元钱,1 亩地能净剩 2 万多元。

" 蚯蚓喜欢潮热环境,眼下正是它的生长‘黄金期’,每月就能收获一茬,一直持续到 11 月。蚯蚓繁殖一茬后,就要再往上铺一层秸秆、牛粪,只要‘料床’养分足,它们就不会往外跑。" 正在棚内作业的技术员屈淑香向记者介绍,项目引进之初,合作社就与药厂签订了回收订单,不用担心销路。

近年来,随着北药产业的蓬勃发展,道地中药材的价格连年走高,黑土地上的中药材受到全国药商青睐。药厂推出 " 公司 + 合作社 " 的养殖产业化模式,免费提供技术帮扶,带动农户养殖蚯蚓,形成了一整套生产与销售链条。通河县祥顺镇的乡亲们牢牢抓住了这个致富机遇,将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高效运行起来,水稻育秧大棚正在变成聚宝盆。

智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将蚯蚓养殖与有机水稻种植、宿根花卉栽培结合起来,形成一条生态循环产业链,不仅解决了农村畜禽养殖粪污污染的难题,还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祥顺镇新乡村 7000 亩有机生态稻田的肥料都由蚯蚓产生,村集体 " 百亩花田 " 的宿根花枝繁叶茂,也得益于此。

在通河县祥顺镇,蚯蚓养殖成为循环农业产业链条的重要一环,为秸秆肥料化利用找到了新出路,为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提供了助力。屈耀明说,明年合作社将继续扩大蚯蚓养殖规模,开启 "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 的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加入蚯蚓养殖,持续完善生态循环产业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 双丰收 ",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编辑 宋芮彤

值班主编 朱冬梅

相关标签

潮热 产业链 经济效益 太平 乡村振兴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