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7 月 5 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广州蓝皮书: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经《报告》测算," 十三五 " 时期,广州创新型城市指数年均增长 23.66%,《报告》认为," 十三五 " 时期,广州创新型城市快速发展,2020 年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仍保持较快发展的势头。
《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1)》发布。
全年发表 SCI 论文 39566 篇
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 2089.09 亿元
《报告》围绕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分析 2020 年的主要特点及面临的压力,系统探讨 2021 年的发展环境、发展态势及主要对策。《报告》设置能源篇,研判广州综合能源系统及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探究广州碳中和路径;设置案例篇,分析广州创新领先机构的发展历程,讲述广州创新故事。《报告》收录了来自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的 35 位作者的 17 篇文章,共 32.4 万字。
《报告》建立了涵盖创新要素与环境、科学与技术创新、企业与产业创新的创新型城市指数模型。经《报告》测算," 十三五 " 时期,广州创新型城市指数年均增长 23.66%;2020 年,广州创新型城市指数同比增长 17.22%,达到 289.11。《报告》认为," 十三五 " 时期,广州创新型城市快速发展。
《报告》指出,2020 年广州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发表 SCI 论文 39566 篇,总量高于首尔(37407 篇)、东京(34514 篇)、巴黎(34245 篇)、香港(20008 篇)和新加坡(18087 篇),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2089.09 亿元,同比增长 70.55%。经《报告》测算,2020 年广州科学与技术创新分指数较上年提高了 2.16 个百分点。《报告》认为,2020 年广州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技术策源功能日益凸显,技术输出能力显著增强。
2020 年减税降费近 900 亿元
《报告》指出,2020 年,广州积极落实国家 " 六保 "" 六稳 " 政策,大力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全年减税降费近 900 亿元;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免税额 124.15 亿元,同比增长 25%;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1633.09 亿元,同比增长 82.36%。经《报告》测算,创新要素与环境分指数同比增长 16.24%。《报告》认为,2020 年广州创新环境持续改善,创新动力十分强劲。
《报告》开展了《广州企业技术创新问卷调查(2021)》,76.25% 的被调查企业认为 2021 年广州宏观经济将稳定复苏,15.49% 的企业认为复苏势头强劲,超五成的企业预计其研发经费投入、固定资产投资、研发人员投入在 2021 年将稳步增长,四成企业预计新产品销售收入将快速增长。《报告》认为,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前提下,预计 2021 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态势将继续向好。
广州申请的发明专利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20 年,广州专利授权量 155835 件,同比增长 48.7%,比上年同期提升 32.80 个百分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 15077 件,同比增长 23.4%,比上年提升 12.8 个百分点;发明专利申请量 57469 件,同比增长 23.21%,比上年提升 30.24 个百分点。此外,广州 46 项专利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其中,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的 " 天线控制系统和多频共用天线 " 专利获中国专利金奖。从 2020 年公开的全球发明专利来看,广州申请的发明专利有 54299 件,同比增长 0.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报告》指出,2016~2020 年第一季度,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 202 件,是广州排名首位的申请机构,占广州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 6.44%。从重点领域来看,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射频识别领域专利 47 件,居全国首位;拥有全球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 19 件,位列全球第五。总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在广州处于领先水平,射频识别技术全国领先,并在全球具备竞争力。
建议:加快建设南沙区国家级可燃冰勘探及产业化总部基地
《报告》认为,面向 " 十四五 " 发展新局面,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当前仍要进一步消减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要抓住契机,前瞻布局新能源产业,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推动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
《报告》指出,底层核心技术是推动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关键,广州要持续支持软硬件、底层平台等核心技术的攻关。《报告》认为,在人工智能领域,要加强底层算法、智能芯片的研发,推动开源框架建设,发展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在物联网领域,要持续推进传感器核心技术攻关;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要大力促进平台智能装备、高端工业软件发展。
《报告》认为,要加快建设广州南沙区国家级可燃冰勘探及产业化总部基地。在 2020 年,实现试验性试采,突破产业化进程中对提高产气规模起决定性作用的水平井技术,实现产气规模的提升后,需更加积极推进组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持续推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深海科技创新中心等海洋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在高精度地震勘探作业装备、深水工程勘查与施工装备、水下工程支持船建造等方面的自主攻关力度,整体提高我国深水能源开发的国产化水平。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周彤 通讯员 杨莹 李佳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