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1-07-05
李大钊1917年曾两次来到南京,次年他预言将来“必是赤旗的世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你不应该问我是谁,你应该问我们是谁。"

" 为了你们能走向光明、拥抱光明,我愿意去直面黑暗!"

" 试看三十年后,必是赤旗的天下!"

……

电影《革命者》正在热映中。

作为首部聚焦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的传记片,片中那一幕幕满怀温情与烟火气的瞬间、那一次次背黑暗而向光明的抉择,让观众为之触动、为之泪流。

为了让读者们能够对李大钊先生的事迹有更多了解,文脉君特意邀请南京市委党史办征集研究处副处长缪慧、四级主任科员焦惠敏带来一段珍贵的历史片段及权威解读,那就是—— 1917 年李大钊的两次南京之旅。

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曾受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委托,成立课题小组,对李大钊两次到南京的活动情况进行梳理与考证。在此基础上撰写的论文《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李大钊 1917 年两次由沪来宁活动情况初探》入选了由北京大学和中国李大钊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学术研讨会。

可以说,这两次到南京的经历,特别是在这前后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所进行的艰辛探索,构成了李大钊思想发展史中重要的量变过程,为其实现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1、

李大钊,字守常,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13 年 7 月,李大钊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此时,由孙中山发动的武装讨袁的二次革命已陷入失败,时局的黑暗,使李大钊极为愤慨和痛心。他决定接受汤化龙等人的资助,东渡日本留学,并于 1914 年春考入早稻田大学深造。

1916 年初,为声援云南护国军讨袁,李大钊从日本横滨搭乘法轮赴上海,开展爱国宣传。2 月中旬,由上海返回东京。这是史料记载中,李大钊第一次到上海。

正当李大钊在上海积极联络讨袁之事时,早稻田大学以 " 长期欠席 " 为由,将他除名。1916 年 5 月中旬,为推动反袁事宜,他毅然弃学,第二次来到上海。7 月 11 日,李大钊应汤化龙、孙洪伊之约, 离沪北上,赴京创办《晨钟报》,出任总编辑。后因政见对立,旋即离开。

此后,他又相继与白坚武等人创办《宪法公言》,编辑《甲寅》,并在《新青年》《言治》等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

1917 年 7 月 1 日,局势急转直下,张勋在北京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李大钊仓促离京,避走上海。这是李大钊第三次到上海,也就是在此期间,他两次由上海踏上了前往南京的旅途。

这一时期的李大钊已陷入深深的困惑和迷茫之中,张勋复辟和各派势力的争斗,让他对时局极度失望。

2、

张勋复辟后,孙中山携廖仲恺、朱执信、章炳麟等人乘军舰南下广州,准备武装讨逆 …… 不久后,军政府成立,各地纷纷响应,孙中山任命孙洪伊为内政部长,又因北洋军将领多是北方或直隶人,而且孙洪伊在直隶一带比较有声望,为此孙中山任命孙洪伊为长江宣抚使,但对外没有宣布。

孙洪伊和部分人员回到上海,以孙中山代表的身份,掌握舆论、出版工作。孙中山先生的重要言论,都寄上海发表。孙洪伊在这一段时期工作极为紧张,有工作人员近百人,从事编写、印刷出版等宣传工作,并且派往各地联络人员。

这便是李大钊两次由上海到南京的时代背景。

当时身在上海,曾与孙洪伊往来密切,并心怀救国救民信念的李大钊,正是代表孙洪伊前往南京,并在旧日同学白坚武引见下,与当时的江苏督军李纯会面商谈。

对于李大钊两次由上海到南京这一史实,许多书籍中都有提及,如《白坚武日记》《李大钊年谱(1889-1927)》《李大钊传》《那时多少豪杰》《李大钊思想评传》《北大教授与 < 新青年 >》《李大钊史事钩沉》等等。不过课题小组经过仔细比对发现,《白坚武日记》所记载内容,应为 1917 年李大钊两次到南京这一史实的出处,此后几乎所有传记、年谱及相关书籍均以此为基础。

《白坚武日记》

作者 : 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出版社 : 江苏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 民国名人日记丛书

出版年 : 1992

3、

据《白坚武日记》所载,李大钊于 1917 年 10 月 18 日第一次到南京,10 月 21 日会见江苏督军李纯,此后在白坚武陪同下,在南京多处活动,返回上海的时间大约在 10 月 24 日左右。

18 日 守常来,相谈尽欢,函督军订见期 ……

19 日 早刻,赴华洋旅馆看守常。

21 日 在陈雪轩处晚饭。偕守常、雪轩、叔和赴金陵大学观游艺会 …… 偕守常见督军接洽赴日事件 …… 游明孝陵 …… 赴金陵春,代表督军请彭静仁、李守常二君 …… 今日共游者,余及李、彭、温、杜、陆绍文、徐、谢晋卿计 8 人。

22 日 午刻,留守常、新吾、何君饭 …… 督军请守常先回沪候行,送路仪百元。

23 日 游莫愁湖,并观粤军烈士纪念碑,归途游胡园,同游者何民岩、张新吾、李守常、朱叔程 ……

从后续的日记看,李大钊返回上海后,一直与其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可见第一次会面所商议之事尚未了结,之后也就有了李大钊的第二次南京之行。

4、

据《白坚武日记》所载,李大钊于 1917 年 11 月 9 日第二次到南京,11 月 10 日晚会见江苏督军李纯,11 月 11 日离开南京北上。

9 日 守常来宁,代表某君有所接洽。

10 日 午饭,留施鹤雏、襄平、守常饭 …… 浴罢至太平巷陈寓访守常,遂同至督署晚饭。督军约 9 时接谈 ……

11 日 星期日,早赴华洋旅馆访守常,又同赴文德里访崔叔和、高质青。送守常北行到下关,路遇徐襄平,小聚瀛洲旅馆,在宝记照像馆同摄一影 ……

李大钊在 1917 年两次到南京期间,均住宿于 " 华洋旅馆 "。

" 华洋旅馆 " 在哪?为此,课题小组邀请南京市社科院专家邓攀,协助查阅了部分民国时期的地情资料。其中,1922 年版的《金陵杂志续集》,1924 年初版和 1926 年再版的《最新南京游览指南》,1929 年版的《新都游览指南》,1932 年版的《旅京必携》都显示 " 华洋旅馆 " 位于大行宫附近,即今天的碑亭巷到南京图书馆这一地段。

从地图上分析,李大钊选择 " 华洋旅馆 " 住宿,应该是因为此处距离当时的督军署(今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即 " 总统府 ")较近,方便其与白坚武及李纯会面。

另外,根据《白坚武日记》记载,李大钊在南京期间,除与当时的江苏督军李纯会面,还在白坚武等人陪同下,在督军署、金陵大学、莫愁湖、粤军烈士纪念碑、胡园、太平巷、文德里、下关等多处地点活动。

5、

李大钊的两次南京之行可以说是完成了使命的。

不久后,江苏督军李纯、直隶督军曹锟、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均为直系人物,请撤兵停战议和,愿任调停 …… 孙洪伊成功瓦解段祺瑞的武装统一政策。然而,复杂的派系斗争还在继续。1918 年 5 月 21 日,孙中山发布辞职临行通电,下午即乘船离开广州。孙中山的离去,标志着护法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及之后一系列斗争的失败,使得一些立志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的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正是这种怀疑,推动着他们去探索挽救中国危亡的新的途径。许多参加过辛亥革命或受辛亥革命影响很大的人,后来成为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战士,参与创建或陆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其中,就有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正因为经历了最黑暗的长夜,才催生了他寻求光明的坚定决心。

6、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备受鼓舞。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 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Bolshevism 的胜利》中他发出这样的呐喊和预言:" 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 年,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李大钊成为这场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并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该文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第一次较系统的和较完整的介绍,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重大意义。

1920 年,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从思想上、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基础。南陈北李(即陈独秀与李大钊)相约建党。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李大钊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1922 年 8 月李大钊赴上海见孙中山,表示愿与孙中山合作,共同革命,并成为中共加入国民党的第一人,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 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 " 跨党 " 身份的李大钊成为主席团五成员之一。同年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随后他回北京,并于次年 10 月任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被军阀称作 " 北赤 " 的首要而遭通缉。

1926 年 3 月 18 日,他参与领导天安门国民大会并参加示威游行,执政府卫队枪杀群众,他沉着、镇定地指挥群众迅速离开现场,并召开紧急会议安排善后工作。" 三一八 " 惨案后,他和鲍罗廷商量,将国共两党党部都迁入苏联大使馆西院的旧兵营内继续工作。

1927 年 4 月 6 日,张作霖派军警突袭苏联大使馆及其附属机关,当时居住在东交民巷俄旧兵营中的李大钊等人被捕。在狱中李大钊身受酷刑,社会各界名流为营救他奔走呼号。28 日,张作霖罔顾舆论的反对,下令绞杀被捕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李大钊登上绞刑台,英勇就义,时年 38 岁。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郑文静 / 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