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第一镇的题字
安徽第一镇,包河常青永远的 " 荣誉 "。
从 1991 年起,它的乡镇企业经济总量、镇级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十多项重要指标,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乡镇榜首,并创造了许多全省第一。
第一家由农民在市区兴办起商城青云楼,第一家乡镇投资规模最大的三产企业望江宾馆,第一家外商与乡镇合资企业合肥大昌汽修公司 …… 区划调整后,常青镇成为我市区划调整后第一个成为街道的乡镇,而这些第一为包河经济奠定了基石。
从安徽第一镇到安徽首个千亿城区!
今日包河," 三驾马车 " 强势领跑,2020 年 GDP 创下历史新高,9 项经济指标总量、6 项指标增幅居合肥城区第一。
翻开历史,让我们重温安徽首个千亿城区一路走来创造的那些辉煌时刻,感知 " 千亿城区 " 成绩背后的点滴推动力。
第一辆皖产汽车从这里驶出
1968 年 4 月,一个荒岗起伏、稻埂蜿蜒的小厂里传来了阵阵欢呼声,靠着东拼西凑的设备和各方支援的技术人员及工人,一台 2.5 吨的 HF130 轻型载货汽车随之诞生。
这个外形上采用了平头设计的汽车,正是安徽汽车史上第一车。它的试制,拉开了安徽汽车工业发展的大幕。1969 年,在党的九大召开前,厂里生产出首批 20 台汽车,完成了 " 生产汽车向九大献礼 " 的光荣使命。第一批汽车出产后,工厂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将这批车定名为 " 江淮牌 ",并将厂名变更为 " 江淮汽车制造厂 "。
从此,这个坐落于南二环的汽车厂开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之路。这里出品的客车专用底盘,改写了中国客车底盘由货车底盘改装的历史;这里出品的轻卡,对标五十铃开创了中国轻卡轿车化的潮流。
无数的第一,奠定了 " 汽车产业发展看包河 " 的底气,也拉开了包河经济跨越发展的序幕。
今日,包河区围绕汽车产业集聚优势,通过与央企合作的各种项目,在横向上打造出 " 重工、客车、货车、车城 " 四大板块,不断拓展和完善汽车生产产业链,形成 " 车前、车中、车后 " 一系列的汽车产业链。
铁四局在此落户开启漫漫征程
1977 年,根据相关决定,铁四局、铁四院分别成立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和铁道部第四设计院。独立后的铁四局要搬家,但往哪搬是个问题。
此时,合肥张开了双臂,热情接纳了铁四局数以万计的职工和家属。经过三个月的搬迁,铁四局机关整体搬迁至包河,在一片滩涂的望江路上,一座九层高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
从此,一个集体驻足安徽,辐射华东,转战全国,走向世界的漫漫征程正式开启。
皖赣铁路,全长 570 千米,是沟通安徽、江西两省的铁路干线,被称为华东第二通道。这样一条铁路线,却敲敲打打停停建建,走过了大半个世纪。在铁四局落户包河的第八年,皖赣铁路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眼前,成为华东地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通道。除了参加铁路建设外,铁四局也迈步走向建筑市场,五里墩立交桥便是它业务拓展后承接的市政桥梁工程。
是建设者,铁四局参与了城市变迁过程中的诸多大项目;也是亲历者,它见证了高铁南站开通运营,曾经落后的城郊接合部阔步迈入 " 高铁新时代 "。
之前的滩涂地一去不复返," 一刻钟 " 快速交通网初步形成,转眼间,包河已集聚了全省最便捷的交通资源优势。
让 " 智慧车 " 在聪明路上驶出 " 加速度 "
车越跑越快,路越建越宽,一颗 " 新种子 " 在包河心中发芽。
2018 年 7 月,合肥包河区政府与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一座以智能网联为发展核心的园区出现在区域发展蓝图中。此时的包河意在 " 创建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先导区 ",誓让 " 智慧车,聪明路 " 助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驶出 " 加速度 "。
作为安徽省首个发布智能网联专项规划的城区,包河区从规划指引、场景搭建、投资促进、监督检查四个维度发力,对合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行全面部署。一批又一批智能网联产业链上一些核心技术企业汇聚于此,创新之花次第绽放——发布了全省首个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参与制定了全省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首个政策法规,牵头成立了全省首个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盟,推动组建了全省首个智能网联汽车第三方管理机构,建成了全省首条智能网联汽车运行示范线。
此时,包河汽车产业从制造迈入了智造,这里不再是客车底盘的生产地,而是无人驾驶的策源地。你看,在安凯厂房内,一辆辆定制化的无人驾驶小巴即将下线;你看,在 5G 示范线上,一项项新出炉的技术正为智能网联车 " 引路 "。
5G 无人驾驶示范线的启用,为城市生活增添了无限科技色彩; " 中国视界 " 项目马力全开建设中,未来机器将拥有 " 智能之眸 ";信息软件企业扎堆成长,奏出延链强链最强音 …… 在打造 " 全省数字经济第一区 " 的路上,包河正一步一个脚印将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乐天茵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