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7-07
小暑至,“蒸炊”裹金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7 月 7 日,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小暑,这也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暑者,《说文》:" 热也。"《释名》:" 热如煮物也。" 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就气候平均而言,7 月是全国大多数地区气温最高的一个月,小暑、三伏、大暑这些 " 热 " 词都是在 7 月扑面而来。小暑时节,往往热浪纵横,难得一丝清爽之风。在 " 雨热同季 " 的季风气候中,无论降水,还是气温,都开始呈现出极端性,两种极致的叠加。

" 暑期,有些地方逐步进入雨季,而有些地方陆续遭遇伏旱。所以有些地方是‘小暑一场,大水汪汪’,有些地方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宋英杰表示:" 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言,小暑时节的气候往往是‘一出一入’ : 出梅,然后入伏。梅雨逐渐结,如苏轼所言 :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棹风 ( 三时,即夏至之后的十五天’。"

谚语云 :"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此时,最经典的 " 烹饪 " 方式是蒸。陆游说 :" 坐觉蒸炊釜甑中。" 韩愈说 :" 如坐深甑遭蒸炊。" 甑 ( zeng ) ,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可见小暑节气,意味着 " 蒸炊 " 时节的到来,人们如同被扣在暖气团的大笼屉中。其实不仅是蒸煮,还有烧、烤煎、熬等,天气开始以各种方式 " 烹饪 " 着鲜嫩多汁的人们。

小暑不小,热浪滚滚

" 酷热来临,我们面对的是‘热浪滚滚’,心里想的是‘热浪,滚 ! ’。" 宋英杰的话幽默但却十分生动:" 通常小暑时,冬之硕果仅存于青藏高原,大约 80 万平方公里。春的面积约为 355 万平方公里,其中大多属于常年无夏、春秋相连的区域。夏的地盘已扩充至约 525 万平方公里,但之后只能得寸,很难进尺,进一步西征和北伐的余地已十分有限。"

经常有人问 :" 小暑、大暑哪个更热 ?" 其实大暑和小暑,它们之间经常 " 没大没小 "。有些年份是 "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有些年份是 "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 ",有些年份是 " 小暑连大暑,有米懒得煮 "。例如,全国 29%的地区端最高气温纪录诞生于小暑期间 ( 大暑为 26% ) 、而大暑更容易上演高温 " 连续剧 "。所以,小暑在爆发力方面略胜一筹,大暑在持久战方面更见功力。

" 小暑,之所以被称为小暑,是因为古人认为‘暑气至此尚未极也’热尚未达到巅峰期。" 他说:" 在起初的节气中,关于寒与暑,曾有过六个节气 : 小暑、中暑、大暑,始寒、中寒、大寒。后来没有了中暑,但其实中暑最可怕。小暑之热不亚于大暑,小寒之冷不逊于大寒,所以断不能因其‘小’而轻视。总体而言,小暑和大暑热度之强弱,只在毫厘之间。大暑很大,小暑不小。谚语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至少前半句有小视小暑之意。小暑被译为‘ Slight Heat ’,更是低估了小暑之威猛。"

中国有两个 " 高温王 "

在中国,有两个地方常常被称为 " 高温王 ",一个是新疆吐鲁番,一个是云南元江。按照 1981-2010 年的气候平均,吐鲁番平均每年有 103 天高温,极端最高气温也为中国之最高气温极值 49 ℃ ( 2017 年 7 月 10 日 ) 吐鲁番的高温往往在盛夏时节上演大于 40 ℃的 " 连续剧 " ( 当地将气温超过 40 ℃定义为高温,一般地区 35 ℃的高温标准在吐鲁番就太 " 小儿科 " 了 ) 清代学者萧雄在其《西疆杂述诗》中写道 :" 试将面饼贴之砖壁,少顷烙熟,日可畏。"

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人尝试在烈日下煎鸡蛋。当气温在 35 —— 40 ℃时,半个小时,鸡蛋可以七成熟。吐鲁番的地表温度可以飙升至 80 ℃左右,既可以烙饼,也可以煎蛋,且用时 " 少顷 "。渐渐地,当地已经开始为游客设立了一个旅游体验项目一一 " 埋在沙漠里的记忆 : 焐鸡蛋 "。

" 就是在连鸡蛋几乎都可以烤熟的地方,‘骆驼草’却能够倔强地生长。" 宋英杰感慨的说:" 没有雨露,于是它需要扎根 30 米以上,根系默默地四处找寻地下水,令人感慨生命的力量。在盛夏时节,吐鲁番的葡萄也熟了。平时人们期盼雨水,但在葡萄临近成熟的时节,如果雨水来了,却是严重的气象灾害,因为会导致葡萄开裂。当然,在吐鲁番地区,不仅有葡萄,竟然也有水稻。"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中国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 · 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从《1971~2000 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区,7 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相对多数出现在大暑外,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在全国 32 个省市直瞎市(台湾)中,绝大多数地区,7 月的平均气温比 8 月要高,7 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 7 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夏日,防暑是人们永远需要重复的话题。露天工作者和老人、婴儿、病人是最需要注意防暑的。其实只要注意采取措施,暑热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多喝茶水、绿豆汤,多食清淡食物,勤洗澡、勤换衣,保障充足的睡眠,外出采取防晒措施,活动不要过量,避开中午时段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疲劳驾驶,注意收听气象部门发布的 " 高温警报 "、" 中暑指数 "、" 紫外线指数 " 预报等。

" 食新 "、" 吃饺子 "、" 吃炒面 "

" 民间小暑有‘食新’、‘吃饺子’、‘吃炒面’等习俗。" 宋英杰表示:" 此外,在农历的六月初六这天,民间有晒书画、衣物的习俗。据说此日晾晒后,可以避免被虫蛀,所以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其中,‘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他说:" 伏天民谚还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此外,伏日还有吃面习俗,这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

据了解,有些地方还有民间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 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当然,还有俗语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

总策划 安希荣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 文

编辑丨石雨涵

责任编辑丨李雪岚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相关标签

二十四节气 吐鲁番 三伏天 新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