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0 月,欧洲重量级文学大奖德国图书奖在法兰克福书展上正式揭晓,年仅 41 岁的萨沙 · 斯坦尼西奇(Saša Staniši ć)凭借小说《我从哪里来》(Herkunft)摘得大奖。德国图书奖评审委员会在授奖理由中称赞:" 萨沙以丰盈的想象将小说从编年史、现实主义和精确纪事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带给读者至上的阅读体验。"
一时间,萨沙 · 斯坦尼西奇成为媒体和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德国《明镜》周刊直言 " 斯坦尼西奇已成为德国最好的作家之一 ",《世界报》则盛赞他是 " 德国当代文学中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颇具传奇的是,锋芒毕露的斯坦尼西奇并非生于德国,他出生在南斯拉夫波斯尼亚,14 岁时以波黑战争难民身份逃亡到海德堡,从那时起,他才开始学习德语并用德语写作。
今年 7 月,世纪文景首次在国内推出《我从哪里来》的中文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瑞祥翻译。国内读者想必对内容不会感到陌生,书中提到的贝尔格莱德红星队、德里纳河、波斯尼亚战争等都是一代人心中难以忘怀的情结。
南斯拉夫往事
《我从哪里来》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2008 年," 我 " 在德国移民局申请入籍,填写生平时感到自己的人生无法被框到一张表格之中,于是开始了回忆和书写:
1978 年,我生于德里纳河畔的维舍格勒,出生前的几天,德里纳河躁动不安,波涛汹涌。那座小城里有我信仰共产主义的爷爷、将我带大的奶奶、在樱花树下翩翩起舞的父母、用红芸豆算命的外婆、牵着山羊前往苏联并最终将山羊送入太空的姨奶奶 …… 回忆连绵展开,一个又一个碎片交织展开那个 " 已不复存在的祖国 "。
2009 年,我回到维舍格勒探望奶奶,第一次和她一起来到奥斯克鲁沙村:一个只剩下 13 个居民的村庄。早已故去的爷爷生在这里,也葬在这里。我第一次探访了家族墓地,喝下先辈掘开的井水,并在墓碑上看见许多 " 斯坦尼西奇 "。
对南斯拉夫的童年记忆中,既有家庭生活的温情点滴,又有战争将临时躁动的社会氛围。1991 年,父亲带我观看了贝尔格莱德红星队和德累斯顿火车头队的比赛,当红星队进球时," 那响彻云天的欢呼声似乎就是愤怒的大爆发,是被压抑的本能反抗的大爆发,是生存恐惧的大爆发 ",然而在当时,那 " 无非只是欢呼庆祝一个举足轻重的进球 "。作者从当下出发,不断在一个个连绵不断的小故事里回溯往事,寄托着遥远的回忆和乡愁,重现了那个特殊而重大的历史时刻。
超越狭隘的国族身份
全书由两条主要的线索交织:一条是对南斯拉夫的追忆,另一条则 " 我 " 作为战争难民来到德国之后的经历。移民经验是斯坦尼西奇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也奠定了他作品中天然的跨文化视角试图。在包括德国在内的整个欧洲深陷移民危机之际,他着眼于当代社会的焦点关注之一:什么是身份?并以个体经验追问、探索、回答了这个问题。
到了海德堡后,我经历了和其他难民共同拥挤生活的日子。敏感的年轻人不得不辛酸地看到,作为政治教授的母亲无可奈何地进入酷热的洗衣房里辛勤劳作,身为企业经济学家的父亲则忍辱负重沦落到建筑工地上。我在这里也认识了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朋友:有人乘坐拖拉机逃亡,而后每晚必须摇头让自己晕眩才能入睡;有人逃票去应聘一份检票员的工作;有人和我半夜在葡萄园中谈论阅读黑塞的感动 …… 海德堡也是我遇见爱情的地方,我在 " 家乡大夫 " 的指引下感受到融入的温暖,在十年级德语老师的鼓励下开始写诗,在移民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继续留在德国读大学。
两条线索有机地缠绕在一起,形成对照之势,叙事也常常游走在回忆和现实之间,串连着历史和当下,在艰难酸楚与温暖感动中并行,并最终指向作者对 " 出身 " 的思考。" 出身永远是一种身份建构!一种服饰,一旦它罩在你的身上,那你就不得不一辈子穿着它。这样的服饰是一种魔咒 ",这是文明的痼疾,也是现代社会至今仍难以摆脱的悲哀。
正因如此,德国《明镜》周刊称:"《我从哪里来》书写了超越民族的、南斯拉夫理想式的、属于全欧洲的故事,同时告诉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未来。"《南德意志报》更是直言不讳:" 在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撼动欧洲之际,我们能做什么呢?也许是读萨沙 · 斯坦尼西奇的作品。"
全新的小说形式
斯坦尼西奇是一位有强烈形式创新自觉的作家。《我从哪里来》彻底打破了自传体小说编年史式的现实主义叙事模式,采用了独具风格的断片表现形式,在一个个富含深意的故事中,叙事时空变换自如,当下与历史交错,真实与虚构融贯,多视角和断片式地表现出一个层次丰富、错综交织的 " 出身 " 万花筒。
小说最后一部分《龙——守护神》更是一场全新的文学实验和冒险游戏。斯坦尼西奇借鉴了游戏攻略式写法,在每一小节的末尾,都让读者参与到叙述中来,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决定前往不同的页码,按照不同的线索和顺序来阅读这一部分,同时展现出小说结局的多种可能性。在这里,阅读和游戏融为一体,读者参与到故事的创作中来,创造了小说生成的新模式。
事实上,萨沙 · 斯坦尼西奇在上一部小说、同样由世纪文景推出的《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中就展现出小说形式创新的雄心。《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同样采用了断片式的叙述手法,同时是一次融合小说、非虚构与诗歌写作技巧的全新尝试。这些都让斯坦尼西奇成为近年德国文坛最耀眼、最独特的存在。
特约撰稿 文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