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军 ZAKER 哈尔滨记者 罗彦坤
盛夏时节,庄稼进入疯长期。通河县境内 207 省道旁 " 士明田园 " 内的一片稻田长得格外显眼,这是今年试种的 400 亩旱稻,全新的农业 " 三减 " 种植模式,为通河生态稻 " 藏粮于技 " 打开了一扇窗。
" 园区内的稻田,一天一个样儿,水稻每天能长 2 厘米多。" 负责田间管护的滕庆山告诉记者,这片稻田可不一般,是在 " 哈工大 " 技术团队的支持下,种植的 " 建航 " 品种长粒稻。最牛的是旱地播种技术,出芽齐、秧苗壮,直到半月前才放水灌溉," 坐地苗 " 得了水,开始猛劲儿蹿。
旱稻种植免去了扣棚育秧、引水泡田等环节,将稻种直接旱播到土里,每亩地节省了 200 多元的耕作成本,而产量与传统插秧稻田差不多。滕庆山介绍,前期不给水,杂草得到有效控制,不用喷除草剂;日光直晒地表,病虫害明显减少,农药化肥也省了,确保了稻米有机品质。最关键的是旱稻成熟更快,比插秧稻田早收割八九天,有足够时间抢占新米市场。
近年来,随着 " 通河大米 " 声名鹊起,通河生态稻从种植到加工都完成了提档升级,在绿色农业 " 双百工程 " 支持下,稻米从生产到销售实现 " 六统一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优质稻米对接了 " 两头两尾 ",省、市级龙头米企迅速崛起,有机米生产线、功能米生产线、五谷米生产线、胚芽米生产线 …… 进一步将稻米附加值推向新高,优质优价鼓起了稻农的腰包,激励了生产积极性。
旱稻种植在通河县尚属首次,这块实验田归属于通河县崇古尔河有机稻米农业专业联合社。自 2014 年联合社成立,稻农们纷纷选择规模化的生产之路 " 抱团 " 发展,几年时间稻田面积达到 29 万亩。通过 " 联合社 + 优质化 " 的组合拳,稻米品质得到持续提升,价格也一路走高,最好的有机大米卖到每斤 24 元。
今年开春,联合社与 " 哈工大 " 技术团队签订了旱稻种植发展战略协议,不仅引进了旱稻,还将稻田打造成鸭稻、鱼稻、蟹稻的立体养殖基地。联合社理事长卢士明表示,旱稻又称为节水抗旱稻,栽培方式可分为:旱播旱管、旱播水管、水种旱管等多种,看目前的庄稼长势,今年的收成错不了。如果实验成功,联合社明年将在全县大面积推广这种种植模式,让更多的稻农受惠于 " 藏粮于技 ",让 " 通河生态稻 " 这张金名片更加闪亮耀眼。
编辑 李洪霜
值班主编 张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