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庄浪河畔,龙泉寺镇费家湾村千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土地平整、大棚林立。嫩绿的油麦、青菜长势喜人。工人往来其中、穿梭忙碌。这家由骏丰园合作社、三兄弟合作社、新年丰合作社共同经营的产业园,采用 "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 等模式,让农民真正参与进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从 2017 年开始,这 3 家合作社通过村级 " 土地银行 " 流转到 1100 亩土地,村民既可获得流转租金,也可到园区务工赚取薪金,还可从 " 三变 " 改革中分到红金。同时,3 家合作社把林下土地、大棚反租倒包给有种植技术和发展能力的农户,提供籽种、技术、销售等服务,让农户放心经营,增加收入。
几年前,费家湾村村民石明兰因为老公常年有病,家里缺少经济来源,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虽然说是建档立卡户家庭,也一直享受政策性的照顾,但一直找不到一个适合这个家庭的致富门道。2017 年,石明兰一家和全村大部分建档立卡户一样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了骏丰园专业合作社。因为勤快、为人好,石明兰被合作社老板和乡亲们共同推选为管理人员,每个月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如今,石明兰一家的生活随着合作社的发展也一天天红火起来。" 我现在每个月有 2600 元的工资,老公在农闲的时候也在合作社打工挣钱,加上土地流转和两次分红,一年下来也能有 5 万多元的收入。" 石明兰说。
对于费家湾的大多数村民来说,他们一方面在自家地里干活,一方面又稳稳地收着土地流转金和合作社的分红。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自 2016 年以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发展特色产业、就近务工等方式,已经成为当地村民提高收入的主渠道了。
" 发挥合作社的专业优势,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通过产业带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进来,最终做大产业规模。" 龙泉寺镇党委书记陈光华说,农村振兴任重而道远,脱贫不是目标,有了产业作依托的农村和农民才能衣食无忧,才能稳步发展。龙泉寺镇的山楂产业从培育到发展,为解决这几个村的后续发展蹚开了一条新路子。
" 我家有 4 亩地,以前基本都是种玉米、小麦,土地越种越差,收成越来越少。长期以来,玉米是这个村子的 " 主角 ",村民都意识到玉米低产低效,特别是对脱贫攻坚的贡献率较低。但大家难以摒弃传统的种植习惯,依旧年复一年的种植。龙泉寺镇费家湾村村民柳新良说,3 年前种了十几年玉米的他,当年种上了山楂树。
3 年前,龙泉寺镇调整长期以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模式,种植了上千亩山楂树等经济作物。当年为鼓励村民改种山楂树,费家湾村 " 两委 " 抢在春耕前主动做好村民思想工作。柳新良也不甘落后,他和妻子从正月就开始平整耕地,把一株株山楂树苗栽进自家的耕地。秋季当一株株山楂树挂出 " 金果 " 后柳新良脸上露出了笑容。当年柳新良家仅山楂收入就达到了 3 万元。
摆脱贫困,全面小康,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费家湾村将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环境整治、人居环境提升等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以新姿态、新面貌憧憬新生活、拥抱新奋斗,为建设新时代美丽小康龙泉寺贡献力量。费家湾村负责人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葛强 文 / 图
编辑丨石雨涵
责任编辑丨李雪岚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