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地理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而全新世温度变化研究结果扑朔迷离,迫切需要深入研究。7 月 7 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研究团队发现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新证据对环境考古和古气候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该研究成果日前被第四纪地质期刊《第四世纪科学评论》第 265 卷在线发表。
盘星藻在淡水湖泊中分布广,易于分辨,对生境要求单一性、较大的种间差异性和较短的生命周期使得它们能迅速响应水体环境变化,因而是潜在的古气候和环境变化代用指标,但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结合今年年初黄小忠教授课题组在《古植物学和孢粉学综述》杂志上发表的中国和蒙古西部 43 个水体(湖泊和水库)盘星藻现生种、变种的大尺度空间范围调查结果,发现年均温是影响现代盘星藻物种组成和空间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变量,从而发展了盘星藻种类变化指示古温度的潜力。本次研究又调研了大量文献,查明盘星藻种类的分布情况,明确了单角盘星藻是一种嗜热种,二角盘星藻是次嗜热种,短棘盘星藻属于广温种。
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对区域气候和环境变化异常敏感,其沉积物中保存有大量气候和环境信息。课题组首次根据盘星藻嗜热种等重建了区域中晚全新世温度波动,结合考古资料发现,温暖气候促进了史前人类在相对寒冷的阿尔泰山及周边地区活动;极端变冷事件可能触发了阿尔泰山地区史前人群向南迁徙,才使得南北疆盆地绿洲出现早期文明。同时发现,我国北方季风边缘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一系列文化更替可能与中晚全新世的温度变化有关,如温暖气候为我国新石器文化鼎盛、宗日文化在青藏高原出现提供了气候条件,而冷气候事件则迫使人群南向迁徙、技术更新、生业模式转换,开启了我国青铜时代,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该研究对盘星藻种属分布及气候意义的调查和博斯腾湖盘星藻沉积记录的解译,对盘星藻作为古生态指标的未来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的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及其与文明演进的关系对环境考古和古气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耿睿
编辑丨胡淼山
责任编辑丨李雪岚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