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民乐乡,位于永登县西北角。东边横亘着奖俊岭,穿越东边的武胜驿镇,就可到达永登县城。西边蜿蜒着水磨沟,沿沟西行 25 公里出沟口,是享有八宝川腹地美称的连城镇,再往西边,是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吐鲁沟森林公园。
故乡有条河。
她从青海省海西州木里祁连山脉东段托来南山和大通山之间的沙杲森那穆吉木岭流淌出来 , 穿行于深窄的河谷 , 气势磅礴,雄浑激荡,将险要的两岸拍打的光怪陆离。她淌过青藏高原边缘,吸纳上百条草原山涧支流,流过黄土高原的高山深谷,在民和县享堂峡注入湟水,而后奔流入海。流经之处,草原芬芳,大地肥沃。
大河浩荡,奔流在黄土高原,河水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从鲁土司衙门前静静流过,感受了百年古衙门的人生沉浮,世代沧桑。
她就这样沉静无言地流淌,精心地呵护着岸边的一株草,一棵树,一片村庄,一块田野,用无私的爱哺育着这里生生不息的永登儿女。
她见证了变化,鲁土司的由盛而衰,旧时代的暗无天日,妙音寺的晨钟暮鼓和石屏山清翠满目。
她记录了历史,被贫穷压榨过的笑脸,承包土地后天真的笑脸,过上富足生活后感激的笑脸,走上新时代幸福的笑脸。
她承载过去,也开拓未来,她沉静庄重,更雄浑厚实,她无言地流淌,默默地奉献。
第一缕晨光洒在这条河上,她沉静地穿行在大峡谷中,以千年不变的雄浑和激荡裹挟着洪荒,裹挟着贫穷,裹挟着沉甸甸的期望,奔流、奔流,流向更远的远方。
她有个享誉世界的名字 : 大通河。
父亲说,他 14 岁就被马步芳匪军抓到大通河边的军营里当兵。他想过逃,可那个军营就在甘青两省的交界处,一座铁路大桥就是分水岭,桥上有重兵把守,桥下是滚滚的大通河水,军营前后除了一条公路,前后都是高高的山峰,往南,是一大片庄稼地。往北,是连鸟也飞不过去的享堂峡。高高的山岭,深深的峡谷,咆哮的河水,打消了父亲逃出去的念头。父亲每天都过着没有希望的日子,直到他罹患疟疾,像狗一样被扔到军营最西边的油料库等死,看油料库的一位来自陕西的老兵发了慈悲心将他安顿在值班室,每天悉心照料,才从死亡线上捡回一条命。俩人成了无话不谈的生死之交,悄悄密谋着一块逃离这人间炼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俩从油料库的下水道逃出了军营,沿着山脚一路狂奔,鞋跑掉了,脚起了血泡,两个月后,跑到了张掖,隐姓埋名在那儿打零工,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一年后,兰州解放,他和战友依依惜别。那年六月,父亲辗转从永登经金嘴步行回家,翻越奖俊岭时突遇暴雨,他在岭上迷失了方向,凭着感觉在烟雨蒙蒙的山岭转圈。凌晨三点,雨过天晴,他俩像落汤鸡似的回到阔别五年的家门口。父亲后来回忆说,那个风雨夜,他磕磕绊绊地走过令人生畏的阎王边,走过杂草丛生的满家湾。回到漫水滩时,他看到了家乡最美的夜景:奖俊岭上郁郁葱葱,鸡冠峰顶巍峨高峻,一弯新月挂在天边,满天星辰耀眼璀璨。
父亲很快就学会种地、除草、收割、打场,闲暇时节,就做起了贩卖杏子、收购土豆的小本生意。他挑着货郎担,挑着针头线脑、土鸡、洋芋、陈醋等土特产和洗衣粉、打火机、鞭炮、瓜子、食盐等小商品走村串户,没有钱的买主可以拿家里的土特产换取他的商品。他的勤劳得到了回报,生产大队决定给他一份差事,饲养大队的 20 头猪,他二话没说就搬进了猪圈。他精心饲养的猪腰肥肚圆,送到乡收购站时全部合格。因为养猪认真负责,大队决定把他推荐到乡政府,他每天负责烧十几壶开水,清扫乡政府大院,所有杂务由他一人负责。闲暇时,他主动到识字班学习,几年下来由大字不识的放羊娃成了能读报的文化人。一年后,父亲招录到永登县供销社,分配到坐落在本村的漫水生产门市部当售货员。父亲经常满怀感恩地告诉我们 " 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共产党带领我们翻了身 "。他每天干着灌煤油、称食盐,回收废品,收购农产品、药材等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1956 年,父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被评为永登县供销社的先进工作者。
退休后,父亲最大的心愿是去大通河畔当年逃离的军营看看,最终都没有成行。后来,我在下乡途中偶尔来到大通河畔享堂峡口的那座军营,偌大的营房已经废弃,只有一个通信站留守。风吹过,野草在风中发出呜呜声。我无法断定,这里,是不是当年父亲被抓壮丁服役的营房。但可以告慰父亲的是,营房的主人已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的营房,营房外是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和蓬勃发展的新农村。
她是一条把永登和党中央、国务院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大河。
史料记载,2800 平方公里的秦王川盆地," 只宜粗牧,不宜耕耘。" 这儿干旱异常,赤地千里。年均降水量 285 毫米,蒸发量却达 1888 毫米,遇大旱年景,庄家颗粒无收。" 压砂田、刮金板,她是农民的牛皮碗,一个石头四两水、砂田保墒晒不绝。" 一曲砂田歌,一唱数百年。" 苦死老子,富死儿子,饿死孙子 " 的砂田,累弯了秦王川人的腰:苦瘠的阴影,笼罩着这块神奇的土地 ……
如果将这水量充沛的大通河水引入干旱的秦王川,那将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前景:23 万农民将摆脱贫困,百年未圆的温饱梦将随着打通圣水的滚滚东流,变成现实。
1976 年 12 月 25 日,引大入秦工程开工典礼仪式在永登县河桥镇砂沟口举行,至此,这一举世瞩目,总投资 10.65 亿元,被称为甘肃 " 都江堰 " 的跨流域调水自留灌溉工程开始了历经 18 个春秋的苦战奋争。
大哥高中毕业,父亲让他到水磨沟参加引大工程大会战。数万和大哥一样的年轻人,每天在深山峡谷中打炮眼,钻风洞,炸山挖石,开凿引水渠。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吃不饱,穿不暖,但仍旧唱着歌,一车一车地开创着战天斗地的人间奇迹。
盛夏时节,水磨沟里鲜花盛开,大哥和他的战友们在高山大岭间从事着最开心的工作。他们谈过去,说将来,边干边聊,下班后,天当被,地当床,吃的供销粮,喝的山泉水。在水磨沟疯长的草地上飞奔,累了,就躺在草地上,呼呼睡去。他们在引大工地结下的友谊就像他们所唱的酒曲那样:" 高高么山上的一棵松,咱们冬夏长青。今年不亲了明年亲,咱们再来了相亲 "。
引大工程浩大艰难,此间曾 " 两下三上 "。1994 年 10 月 10 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滚滚大通河水,从甘肃与青海交界的天堂寺开始,经过 80 公里的总干渠和总长 100 多公里的干渠,涌入了秦王川广袤的怀抱。
为了这一天,数万建设大军顶风雨,冒寒暑,奋战在崇山峻岭间,创造一个又一个水利建设事业史上的奇迹;为了这一天,无数像大哥一样的农民工凭一辆架子车和两双手执着坚守,使引大工程以最古老的人工开挖起步,以最先进的技术引领,劈山凿洞,谱写了一段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绝唱。把殚精竭虑、负重求索、爱岗敬业、奉献青春的引大精神镌刻在山水之间。 引大工程引大建成通水那一天,数万群众和建设者欢笑着、奔跑着、热泪盈眶。
她是一条把沉睡千年的秦王川唤醒并勃发生机的河流。
引来天堂甘露水、染绿秦川黄砂衣。引大工程的建成,秦王川 80 万亩农田将改变干旱面貌、皋兰、永登两县 23 万农民将由此摆脱贫困,干旱贫困山区的 8 万移民将逐步安置在引大灌区。灌区全面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
舅舅铁元根是这 8 万移民中的一员,当兵复原后,舅舅在民乐乡水泥厂干供销员,日子过的平平顺顺。引大移民一开始,他成了民乐乡第一批移民中的一员,故土难离,穷家难舍,一步三回头,开进了秦王川。走南闯北的经历使他很快成了移民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带领那些饱尝大山闭塞和贫穷落后之苦的农民,开始了一场向自然挑战的移民工程:起砂、平田、整地、修房。脸,晒黑了;手,磨破了;身体,消瘦了。平田整地那阵子,他是突击队队长,领导全村苦干、大干,手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别人修房,他不请自到,和泥、抹墙,样样都干得拿手。浇地的时候,他和村干部坚持在第一线,直到家家的田里都灌上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没了小家子气。寒冬腊月,他们在简陋的工棚里烤着火,构想着将来的美好生活,背井离乡的愁苦,紧张劳累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
在中川镇周家梁村尖山庙的土地上,舅舅和来自家乡的移民用汗水营造了他们的第二个家园,一排排砖瓦房整齐排列着,绿色的纱窗,明亮的玻璃,干净的庭院 …… 极目远眺,田地麦苗长势正好,广袤的秦川王显示着勃勃生机。
1997 年除夕之夜,尖山庙村 117 户 450 多人,兴高采烈地来到村外的空地上。酒曲唱起来了,秧歌扭起来了,一张张笑脸,与灯光辉映,他们唱啊,跳啊,尽情歌唱党的富民政策,在星光灿烂的秦王川里,用一曲曲粗狂、高亢的民歌,表达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们最大的感受是 " 秦王川里天地亮堂,眼界开阔,交通方便,水电不愁,祖祖辈辈在大山里过着‘三个羊两个牲口’的日子,电灯电话电视机是想都不敢想的,在这儿都变成了现实。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全靠共产党 "。
她是一条为万民谋福祉而生的河流。
当尖山庙水库蓄水,空港循环产业基地奠基,吉利汽车下线的那一刻,当秦王川第一座沙坑改造为水塘,第一个日光温室建成产出新蔬菜,第一个移民新村搬迁的那一刻,欢腾的人群,首先记起的是这条无言的河。
因为她的甘甜使秦王川的农民不再喝苦咸的碱水,因为她的肥沃,秦王川的土地不再忍受焦灼的太阳,因为她的无私,秦王川的天地不再被黄沙和风尘肆虐,一个鲜活热情的秦川大地正在迅速崛起。
引大工程建成后,每年引水 4.4 亿立方米,运用节水措施,可灌溉 100 多万亩土地。每年生产粮食 1.44 亿公斤,经济作物及蔬菜 1.93 亿公斤,果品 3600 公斤,肉类 1300 万公斤,牛奶 670 万公斤,鸡蛋 546 万公斤。农、林、牧年总产值 3.84 亿元,年净收入 2.8 亿元。可以安置中部干旱贫困地区移民 8 万人,同时解决 5 万人口、7 万牲畜的饮水问题。水到秦王川后,以中川机场为轴心,可建成一座兰州市的卫星城市;" 绿进黄退 ",腾格里沙漠的南侵被有效遏制;80 多万亩的绿色屏障将对改善兰州市的小气候和生态平衡状况、对兰州市以及黄河上游国民经济的开发具有重大经济、政治意义,这一黄土地上的奇迹,使 100 年前的清朝大员左宗棠 "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 的悲叹成为历史。
2012 年 8 月 , 国务院批复设立兰州新区,成为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被赋予 " 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 的战略使命,规划辖 6 个镇、总面积 1744 平方公里,现托管 3 镇,常住人口 40 万人。
兰州新区坚持发展为民的价值取向,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新增就业 11 万人。建设各类学校 53 所,科教园区建成院校 7 所、在建 9 所,入驻师生 7.5 万人,与 800 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积极争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1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 个。建成各类文化场馆 40 个,各类体育场所 987 个,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20 年,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6.7%,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国家级新区前列,成为西北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荣获 " 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 "" 中国领军智慧城区 ",全国 "2020 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城市 ""2019 绿色发展优秀城市 "、全省 " 市州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奖 " 等称号。
妻子是兰州新区现代职业教育学院的一名教师,她是千千万万新区创业者中的一员。每天迎着晨光,漫步于文曲湖边的校园,在琅琅书声中感受新区的发展。在每一个黄昏,站在灯火辉映的文曲湖边,感受着春风拂面,聆听新区大地响起激越的 " 春天的故事 "。
故乡有条幸福河。
她的源头是绿水青山。
她的远方是金山银山。
作者丨保建元
编辑丨胡淼山
责任编辑丨李雪岚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