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都市报讯 全媒体记者章娜、实习生钟雨倩报道:7 月 7 日,江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三十二场)在南昌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全省中医药系统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及时启动 26 项中医药抗疫应急攻关专项,立项数、经费投入居全国前列,及时研制出 " 温肺化纤颗粒 "" 苇梗清瘟颗粒 " 传统中药制剂。
●疫情防控中药储备可满足 30 天需求
据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光华介绍,按照国家要求成立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组建了江西省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制定冬春季疫情中医药预防方案,向社会及时发布中医药预防用方。建立全省疫情防控物资保障中药储备机制,实现全省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及定点医院 87 种中药饮片和 15 种中成药储备量满足 30 天满负荷运转需求。
与此同时,我省实施预防关口前移。加强中医药早期预防干预,对全省所有隔离点人员辨证使用中医治未病指引,各地及时向隔离点人员、防控疫情一线的易感人群发放预防用中药、香囊、鼻喷剂等,向疫情防控一线的易感人群发放预防用中药 200 余万剂。
举办全省提升中医药防控新冠肺炎能力培训班,实现全省二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全覆盖。
●全省中医类医院增加到 121 所
目前,省、市、县、乡中医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省中医类医院增加到 121 所,三级中医医院从 16 家增至 25 家,床位数从 2.5 万张增至 3.32 万张,全省建设了 1609 个基层中医馆,基本实现全覆盖。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学科、中药科研平台、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相继建成;评选表彰江西第二批 10 名国医名师并建设相应工作室;实施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选拔 100 名中青年人才予以重点培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立 " 重经典、跟名师、早临床、多实践 " 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医药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推动中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 100 多项
我省全力打造创新引领、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的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创建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国中医科学院健康研究院。热敏灸技术、" 中药制造现代化—固体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动中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 100 多项。
推进发展中药材规模化种植,2020 年,中药材面积达到 311 万亩,产量 66 万吨。" 赣十味 "" 赣食十味 " 中药材中黄栀子、枳壳、芡实等主要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全省中药材的 65% 以上,艾草种植面积从 2018 年 2 万亩增至 2020 年 9 万亩。建设定制药园 15 个,建立 32 个省级森林药材科技示范基地,制订推广药材种植标准 30 多项。2021 年 1-5 月,全省中药子行业实现营业收入 187.25 亿元、同比增长 17.74%,利润 20.06 亿元、同比增长 27.82%。
●入伏后是 " 冬病夏治 " 最佳时机
国医大师、江西省中医药大学教授伍炳彩在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了夏季防病养生事项。
伍炳彩教授表示,在夏季,特别是入伏之后,是 " 冬病夏治 " 的最佳时机。冬病夏治主要针对三周岁以上虚寒体质的人群,适用于冬天容易发作或遇冷易加重的疾病,如哮喘、反复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风湿病等。除了中药内服、针刺、艾灸之外,三伏贴是最为简单易行的方法。敷贴期间应少吃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也可用艾灸来代替三伏贴,每次灸 30 分钟,同样可以达到相似的效果。
值班编辑:邬薇
值班审核:吴剑锋
值班编委:陈明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