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的日益临近,有些家长已经或者正在筹划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补习班。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揭露合同纠纷、财产安全、价格欺诈等六大校外培训乱象,并提醒广大消费者,面对 " 琳琅满目 " 的培训机构及不菲的培训费,应理性看待、慎重选择 ↓↓↓
01
合同纠纷
合同纠纷是消费者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缩水、不按合同约定开课、合同中含有霸王条款、培训机构单方变更服务协议、不与消费者签订正式合同等。
其中,不按合同规定为消费者办理退费尤为突出。
相关案例
2020 年 6 月,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消费者吴先生为其小孩报了当地一家培训机构的思维导图培训班,缴纳培训费用 9000 元,双方签订了培训合同。
其小孩学习了 19 天后,吴先生感觉小孩对该课程没有兴趣,遂要求该培训机构按照合同载明的 " 未学满一个月,按 70% 退款 " 的条款约定,退还自己现金 6300 元,但培训机构只同意退款 5000 元,于是消费者投诉至阆中市消委会。
经消委会调解,经营者最终退还了消费者剩余款项。
02
财产安全
校外培训课程一般周期长、费用高,虽然教育部门已经作出只能提前收取 3 个月费用的规定,但一些培训机构常常采取 " 买三赠三 " 等方式,忽悠家长一次性缴纳较高的费用;有的还诱导家长采取分期付款或者贷款等方式来支付,对贷款利率、风险提示等却刻意隐瞒,家长稍不留神就会落入 " 套路贷 " 陷阱。
03
价格欺诈
2021 年 6 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案例中对 15 家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处以共计 3650 万元的顶格罚款。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价格欺诈,主要表现为虚构原价和虚假优惠折价。
相关案例
在虚构原价方面,如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案例中的邦德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 "2020 双 12 ‘邦德大促’ " 活动信息,标示 "2 节试听课 + 期末高分秘籍,原价 430 元,现价仅 12 元 "。实际上,该套餐是全新体验活动,其所谓的 " 原价 " 此前从未销售过。
在虚假优惠折价方面,如卓越教育在其官网选课中心页面以划线价 2600 元、划线价 5250 元分别作为数学培训班 1 和数学培训班 3 的被比较价格。然而,这两门课程的实际售价仅为 1 元,所谓的划线价并非真实、有据。
04
虚假宣传
虚假宣传也是备受消费者诟病、引发投诉较多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夸大宣传培训效果或成绩、夸大宣传师资力量、夸大培训机构资质或者实力、虚假用户好评等方面。
05
缺乏资质
按照规定,校外培训机构必须取得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才能开展培训,从事语数英物化生等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但实践中,培训机构证照不齐或者任课教师缺乏资质等问题大量存在。
教育部等 4 部门 2018 年开展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有关通报显示,截至 5 月在摸排到的近 13 万所校外培训机构中,证照不齐的占到六成以上。缺乏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往往存在师资队伍不稳、教学水平较差等情况,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引发消费者不满。
06
焦虑营销
当前,从公交车站、楼宇电梯等实体场所,到微信、短视频等网络平台,都充斥着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 " 洗脑式 " 宣传,可谓是铺天盖地。
" 你的购物车里有孩子的未来吗 "" 你不来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者 " 等广告语,引发广大家长焦虑,觉得不给孩子报班,就是在虚度时光、浪费光阴,即便孩子平时成绩很优秀,也会担心被其他报了班的孩子赶超。
据媒体报道,有家长无奈表示:" 各种帮助解题的软件,让孩子遇到困难不是首先去独立思考,而是立刻拿起手机寻求软件帮助 "" 自从上了在线辅导班的课程,孩子的视力直线下降 "" 身边同学同事都在报辅导班,只能随波逐流,关系到孩子的成绩,谁也不敢落后。"
中消协认为,校外培训服务虽为商业行为,但也不能背离教学育人的初衷,更不能沦为黑心商家借机敛财的工具。
中消协敦促校外培训机构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规定和有关政策要求,摒弃不良营销手法,诚实守信、合理收费,切实保障消费者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利;要不断提高培训服务品质,用心育人、规范发展,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中消协提醒:
◆ 家长应当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
家长在重视孩子学业进步的同时,还应关注和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逻辑思维、社交礼仪等多个方面,与学校教育形成有效衔接与补充。
若孩子即将步入初三或者高三年级,家长还应重视了解孩子的学习压力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
◆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用眼健康。教导孩子做到劳逸结合、适度用眼。
此外,家长要对经常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孩子给予特别关注,引导和控制孩子使用这些设备的频次和时长,防范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长时间、不间断地使用电子设备,对眼睛造成伤害。
◆ 家长对培训班的作用认知要回归理性,做到不轻信、不盲从。确需为孩子报班的,一定要提前了解培训机构的资质,如营业执照和办学许可证是否齐全、任课教师是否具有相应资格、其他家长对该培训机构的评价等。
其中,培训机构的资质信息可通过教育部开发并管理的 " 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 "(http://xwpx.moe.edu.cn/)进行查询。
同时,务必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特别要关注涉及课程、教师、费用以及退费程序等内容,并检查是否存在不公平格式条款等,避免入 " 坑 "。
◆ 家长要当好培训服务的监督者。构建良好的消费环境需要广大消费者的积极参与。要增强维权意识,主动做培训服务的监督者,发现培训机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可通过 " 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 " 进行投诉举报,或直接向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有关行政部门反映,发生消费争议的,还可以请求消协组织进行调解,提供相关凭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来源:贵州教育发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