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骤雨初歇。无为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走进安徽芜湖无为市红庙镇涧边村,一座砖土结构的老宅掩映于香樟树的浓阴下,显得格外静谧。老宅就是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
那年烽火卫河山
" 这座民宅大概建于民国初年,七师成立后曾被借用作师部会议室、机要室以及师政委曾希圣同志的卧室。" 红庙镇党委宣统委员徐致富说。
80 年前,抗日烽火席卷中华大地。一支雄师于逆境中应运而生,在日、伪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夹缝中逐渐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皖江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支雄师,就是曾经驰骋皖江的新四军第七师。
旧址不远处的半山腰,新建的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庄严矗立。纪念馆设有 " 皖江抗日起怒潮 "" 血泊中诞生的新四军第七师 "" 第七师健儿驰骋皖江 " 等 8 个展厅,生动展示了七师当年高举抗日旗帜,在皖江大地上与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抗击日寇、发展生产,立下的不朽功勋。尽管不是节假日,纪念馆游客依旧络绎不绝。" 一上午已经来了四五辆大巴,下午还有几批游客。" 纪念馆讲解员林晶晶告诉记者。
(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
1941 年 1 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抗击日寇,保卫皖江,中共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决定以皖南事变中突围到无为的 700 余名干部、战士和原在皖江地区坚持斗争的无为游击纵队以及三支队挺进团共 1900 余人组建新四军第七师。5 月 1 日,第七师在无为白茆的胡家瓦屋成立。
七师成立后不久迁址于红庙镇涧边村。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了七师党、政、军、群首脑机关的大本营。七师先后开辟了桐西游击根据地、泊湖游击根据地及巢北含和地区,将皖江根据地扩展到安徽的大江南北。七师的成立,使得新四军连成一片,形成鄂豫边、皖江、淮南 3 块敌后抗日根据地相互呼应的局面,犹如刺刀,插在华中日军的心脏地带。" 在 4 年多时间里,七师建立了面积 3 万多平方公里的皖江抗日根据地,拥有人口 180 万,共与敌人作战 2000 余次,击毙击伤敌 1.4 万人。" 林晶晶说。
七师还在当地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实施了惠生堤、三闸工程等大型水利项目,保障了农业生产。惠生堤至今仍是防洪的一道重要屏障。
赓续基因续华章
当年,七师将士用热血和无畏浇灌了无为大地。80 年后的今天,在这片红土地上,当地赓续红色基因,发展旅游,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春风在无为大地上劲吹。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主题,绿色生态、乡村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思路,围绕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兴农、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 " 三生同步 "、一二三产业 " 三产融合 "、农文旅 " 三位一体 "。2017 年,红色山水涧风景区被批准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依托 4A 景区,形成了 " 红为魂、绿为根、水为韵、人为本 " 的旅游文化理念," 大美无为、芳华红庙 " 品牌逐渐声名远播。
(俯瞰今日无为市城区)
坐落于景区内的芜湖市丹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油用牡丹、菊花种植与推广、种苗培育、技术培训、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科技型企业。" 我们目前已建成 1200 余亩具有现代规模及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精品示范园区,包括 500 亩油用牡丹种苗繁育基地、300 亩菊花观光园区、200 亩荷花基地、50 亩采摘园区以及配备有 9 条生产流水线,年生产干花成品 100 吨的菊花烘干车间一座、800m3 冷库一间。" 丹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徐修法说。
徐修法介绍,公司采用 " 公司 + 基地 + 合作社 + 农户 " 经营管理模式,每年给当地百姓带来经济收入约 300 万元。
在七师曾经战斗的地方,当地人正立足资源禀赋,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走出一片新天地。
【短评】
是红色热土,更是创业沃土
夏松钊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新征程全面开启的今天,进一步加快老区发展步伐,让老区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
革命老区通常自然生态优美,红色资源富集,是充满希望的绿色净土、红色热土。近些年来,无为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将红色热土转变为 " 三产 " 融合发展、农文旅协调推进的创业沃土,为促进老区增收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有益探索。
" 十四五 " 时期,无为将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和创业精神,积极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产品,加快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实现创业致富和生态保护双赢,走出一条具有老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力争早日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
芜湖传媒中心记者 程代广 戴卿
林见 花磊
编辑丨石雨涵
责任编辑丨李雪岚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来源丨芜湖传媒中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