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7-09
影像深圳家谱|李氏家族:见证东渔社区巨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百余年前,以渔业为生的李氏先祖从潮汕地区迁徙到大鹏,从此扎根散叶。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这些远道而来的渔民分得土地,陆续上岸定居,建起了一个个渔民村,李氏家族定居的大鹏东渔村(现为东渔社区)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行政村。

作为渔民的后代,如今东渔社区的李氏后人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渔民习俗和文化,如 " 渔民娶亲表演 "、赛龙舟、东渔妈祖祭等民俗文化节目,是大鹏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昔日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已逐渐消失在时光的浪潮中,但李氏族人的生活正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迎来全新蜕变。

▲大鹏东渔社区李氏家族。 丁庆林 摄

以舟为家 以渔为生

东渔社区位于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东部,东南西三面与东山社区相接,北面临海,附近海域盛产鲍鱼、海胆、响螺等海产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饶的物产,是无数以渔业为生的人们梦想中的避风港。

清末民初,一支由李姓族人组成的渔队从潮汕海域扬帆起航,一路南下。一日,狂风暴雨突然来袭,渔队顺势躲进大鹏湾避风,待第二日风平浪静后,大鹏这处天然的避风港如世外桃源般吸引着李氏族人,于是漂泊的他们定居于此,从此在这里耕海谋生。" 这其中就有我爷爷李良发一家人。" 作为李氏家族目前最年长的老人之一——现年 72 岁的李马发对先辈的印象,全部来自于祖辈的口耳相传,到如今只余零光片羽。

彼时,在大鹏的渔港,一艘船就是一户人家。帆船首尾相接,舢板穿梭其中,儿童玩耍,妇女织网,黄昏炊烟缭绕,茶饭飘香,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李氏族人逐渐成为这片区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1950 年,和大部分渔家儿女一样,李马发在船上出生。这条载着李马发父辈远洋而来的 12 米长木帆船既是李马发一家 11 口人唯一的居所,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

从水上讨生活到岸上奔小康

长年艰苦的海上生活,练就了李氏族人敢于拼搏的精神和过人的胆识,也滋长了他们对陆地的渴望。

1965 年,在宝安县政府的统筹安排下,李氏族人和其他渔民结束了海上生活,开始上岸建村,当时共建渔民集体住房 50 间,建筑面积达 2100 平方米。与此同时,新建立的东渔村也正式进入了人民公社时期,并成立了渔业大队,村集体在政府的资助下购买了大吨位的机帆船,捕捞范围东到汕头西至湛江,收获倍增。

这期间,李氏家族里的年轻人告别旧时的小渔船,在大渔船上结婚成家,随船出海;孩子们不再在海上颠簸,纷纷求学进取," 舟船为家时代 " 逐渐成为历史。

上世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吹进了东渔村,亦结束了集体劳动时代,靠海吃海的李氏族人也纷纷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 当时家家户户都有了些积蓄,开始购买个人渔船,捕捞海产贩卖给水产市场,又或是养殖鱼、虾、生蚝等。" 李马发说,随着家庭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多数李氏族人都建起了三四层楼高的自建房,渔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渔村蜕变旅游小镇

近年来,随着大鹏生态旅游业的兴起,东渔社区逐渐成为深圳东部闻名的旅游小镇。李氏家族的大部分年轻人也已不再从事渔业,而是和所有深圳东部原住民一样,融入城市生活,在时代大潮中追逐新的生活方式。

李马发的几个子女也将精力投入到开设海鲜餐厅、购买游艇载客、将渔排改为海上餐厅等与旅游业适配的项目中。

走在如今的东渔社区,依然是渔船如市,渔火如织,当夕阳映红天际的时候,壮美的图景让无数游人流连忘返。如果在节日时到达这里,还能看到在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中难得一见的民俗风景:村民们遵循着古老的传统,敲锣打鼓,走街串巷,进行一系列充满潮汕、客家风情的纪念活动。

渔港依旧,但海中听涛、迎风搏浪的生活已成为李马发等老人脑海中的回忆。如今,优良的创业环境,正在为新一代的李氏族人创造属于他们的独特的生活和文化,而他们,亦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演绎着新的奋斗故事。

深圳晚报记者 周婉军

指导单位 / 深圳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 / 深圳晚报社 协办单位 / 深圳市摄影家协会 深圳市新闻摄影学会 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等

总策划 / 叶晓滨 监制 / 林航 赵青 陈莉 总执行 / 赵青 执行 / 汪阳 陆颖

相关标签

大鹏 海域 改革开放 潮汕 渔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