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 " 安全生产月 ",记者调查走访发现,一些工地流行发放安全帽等劳保用品补贴,让工人自行购买安全帽。有公司负责人坦言,对企业来说,买安全帽的钱不是一笔大的成本负担,安全帽背后的安全责任才是 " 负担 ",因为采购劳保用品并且确保品质是件 " 麻烦事儿 "。(工人日报)
" 安全帽 " 变 " 安全补贴 " 隐患大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然而,对一些地方的工人而言,想从企业那里顺利领到一顶能够保障 " 头顶安全 " 的安全帽并不容易。一些工地现在 " 流行 " 发放安全帽补贴、劳保用品补贴,宁可多发补贴,也要让工人自行购买安全帽。一些劳保用品店的店主也说,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个人来买安全帽的增多了,而以前多是企业集体采购。
企业发补贴让劳动者自行购买安全帽,就是把质量查验把关的责任推给了劳动者。一些企业发放的安全帽补贴数量有限,可能无法满足劳动者购买较高质量的安全帽的需求,劳动者只能购买一些价低质次的安全帽。劳动者个体对安全帽的鉴别、查验、把关能力明显不如企业,且一些劳动者还存有省钱赚差价的思维,他们在琳琅满目、良莠不齐的市场上买回的安全帽质量注定参差不齐,一些劳动者头戴的安全帽很可能是徒具其形、一碰就碎的不合格产品。因此,把发放安全帽变为发放安全补贴的做法是对劳动防护管理责任的亵渎,也是对劳动者生命健康的漠视。
" 安全帽补贴 " 何以大行其道?
表面上看,工人普遍对 " 安全帽补贴 " 持欢迎态度,有些人甚至能因此 " 赚取 " 差价。实际上,面对强势的用人单位,工人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在工作机会与安全帽之间,他们并没有选择的空间。用人单位之所以不愿意进行劳保用品采购,一方面,因为怕麻烦,归根结底则是用人单位安全意识淡薄。在建筑行业,工程转包现象非常普遍,如果总包方负责安全帽的统一采购,就意味着工程在层层转包的同时,也要把安全帽层层转交。于是,让分包商负责此事,分包商再出钱让工人自己购买,就成为最 " 省事 " 的做法。
另一方面,面对鱼龙混杂的安全帽市场,用人单位也感觉 " 心里没底 "。市面上的安全帽良莠不齐,对应的价格也千差万别。有一段备受关注的视频显示,建筑工人用自己的安全帽与领导的安全帽互相撞击,结果工人的安全帽撞得粉碎,领导的安全帽完好无损。这件事曾引起热议,两顶安全帽的差别不仅在于材质,更在于价格:工人安全帽的价格只有 8 元,领导安全帽则是 59 元。这正是工人普遍面对的困境,无论他们的安全帽是自己购买还是单位发放,几乎都是市面上价格低廉的产品,这样的安全帽真的 " 安全 " 吗?
保障工人 " 头顶安全 " 需多方合力
企业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底线意识,算好安全帽的责任账,厘清安全帽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折不扣地履行购买、发放达标安全帽的法律义务,为劳动者统一把住安全帽的质量关、安全关,排除安全帽的风险隐患;劳动监察等部门应针对企业发放安全帽补贴的问题加强监督检查,以行政约谈、行政指导、立案查处、曝光问题等方式对企业进行警示、教育、干预,规范企业的劳动防护管理行为,倒逼企业自律;劳动者也应认清企业发放安全帽补贴的违法属性、侵权属性,增强维权意识,积极抵制甚至举报、投诉安全帽补贴,让安全帽补贴失去生存空间。
此外,用人单位的懒政行为固然值得矫正,不过,市面上安全帽的质量问题同样值得重视。如果市面上的劳动防护用品足够安全和放心,用人单位又何必别出心裁自欺欺人?这也警示相关部门,要大力打击劳保用品市场乱象,保障产品质量合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利益。
热动:
羊城晚报:该如何纾解安全帽的质量焦虑
法治日报:依法保障工人的 " 头顶安全 "
北京青年报:劳动者的 " 头顶安全 " 不能沦为 " 补贴安全 "
新京报:显然,企业以安全帽补贴代替安全帽,弱化了安全帽的购买把关能力,拉低了安全帽的质量安全系数。
网友彩色斑斓:当市场上的安全帽都变安全了,也就不会出现安全帽由谁来买的纠结了。
网友小晴子:企业不仅要关注工人有没有戴安全帽,还要关注工人所佩戴的安全帽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适用于施工现场等,以确保安全帽能够发挥其应有的防护作用。
【泰安日报社 · 最泰安全媒体评论员 安静 编辑 侯金铭 审核 晁彤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