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全职爸爸写的《儿子今天被掀裙子!!怎么办!?》刷屏社交网络。
让我惊讶的是,一个小男孩,因为 " 凉快 " 和 " 漂亮 ",选择穿着裙子去上学,这样一件原本看起来很简单的事儿,却遇到了各个维度的阻力。
校门口的保安叔叔说:" 唉!这不对吧!"
门口的德育校长直接愣住了。
班主任的第一反应是:" 今天怎么穿了这样一身?" 之后还训斥道:" 穿什么不管!但不能奇装异服!以后别穿裙子!"
小男孩的爷爷奶奶也很生气。
结果可想而知,回到家后的儿子大哭一场,他最不能理解的是,有男生故意掀他的裙子,但老师并没有狠狠批评那些男生,且道德与法制课的老师用了整整一节课时间批评他穿裙子的行为。
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差异,是生来就有呢,还是源自于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造成的性别偏见呢?
孩子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本就是一张白纸,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才会逐渐形成意识和认知。
图片来源:《小鸡鸡的故事》
我记得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对红色和粉色有特别的偏好,直到现在,买水杯、筷子、泳衣之类的东西,如果让他自己选的话,他还是会倾向于选有红色或者粉色元素的。
有段时间,我还很喜欢给他扎 " 苹果头 ",头顶上一个小揪揪,还蛮俏皮的。但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 " 问候 "," 呦,这怎么跟个小姑娘似的 "," 人家小女孩才扎辫子 " ......
当然,也有一些认知,是原生家庭有意或无意传递的。
我和儿子感情很好,他愿意跟我分享他的开心、难过,甚至 " 小秘密 ",也常有跟我撒娇的时候。这时候爸爸就总是念叨," 你怎么像个小姑娘似的唧唧歪歪?"
类似于 " 男孩子才不哭呢 " " 你是男子汉,要勇敢 " 之类的话术,更是经常听到。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到 3 岁的孩子就已经可以带有性别刻板印象了。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男孩要比女孩勇敢,女孩要比男孩细心;男孩可以开飞机,女孩不可以;毛绒玩具是女孩才玩的,男孩不能玩洋娃娃。
我对这样的表述是存在抵触情绪的,这倒并不是说我鼓励儿子穿粉裙子、随意撒娇、想哭就哭,只是不想用 " 男孩(女孩)应该是什么样 " 的这样一个隐形的认知框架去圈住他。
在这个随着他们成长会接触得越来越深的社会环境里,男女平等的共识还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我只是不想在性别认知这个议题上,给他预设太多成见,希望于己于人,他都能尝试着尊重个体差异,没有困扰地做自己。
你会刻意避开和孩子聊性吗?
印象中我读中学的时候,每次去卫生间换卫生巾都要藏着掖着,不想被别人,尤其是男生看到。好想也从来没有跟父母敞亮地讨论过身体发育、男女生性器官的差异等话题,潜意识里就觉得那是块禁忌之地,是不能被谈论的,是令人羞于启齿的。
直到我的小孩现在嘻嘻哈哈地问我:" 妈妈你怎么也穿纸尿裤(成人安睡裤)?" 我才意识到,小孩子哪有什么害羞和尴尬可言,他们没有禁忌,有的只是好奇心。
就像《重要的 " 性 ",影响孩子一生》书中写到的:只有我们能够坦然地就与性有关的话题和孩子进行沟通,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
也许你会认为,性教育应该像医生看病一样专业,像在学校上课一样正式严肃,但其实这本书里列举了很多把性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场景:
场景一:
有一天孩子指着自己的生殖器问爸爸:" 这是什么啊?" 爸爸回答说:" 这是你的阴茎。" 于是孩子说:" 原来它的名字叫阴茎啊!"
图片来源:《小鸡鸡的故事》
场景二:
孩子有时偷看大人洗澡,家长一发现孩子在偷看自己,就很恼火。而有时候我们会和孩子一起洗澡,自己也多少有些尴尬。其实,亲子共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性教育方式。对孩子而言," 因为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洗澡,所以我们会脱掉衣服,看到对方的身体 ",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在洗澡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地就看到男性长什么样,女性长什么样,大人长什么样,小孩又长什么样。因为有了了解,他就不会觉得这些部位很特殊,也不会由于过分好奇,而在幼儿园里偷看别人上厕所,或者掀别人的衣服。
场景三:
孩子和大人一起看电视,电视中出现了接吻的镜头,全家人就开始找遥控器换台。
相信大多数家长面对电视中出现亲密镜头的情况,差不多都尴尬得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这个时候也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好时机。我们可以先问问孩子知不知道这两个人在干什么,然后告诉孩子这是两个人互相表达喜欢的一种方式,当然前提是两个人相互喜欢,并且是自愿这么做的。
像这样简单的对话也是性教育,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我们和孩子的日常沟通。
在《身体,认识我自己》的书中,孩子们那些关于身体的天马行空的想象,都找到了清楚易懂的答案。
比如:
为什么我不能从爸爸的肚子里出生呢?
人的全身都有毛吗?
人为什么会放屁?
为什么会痛呀?
……
这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好奇的问题,我们不妨从生物学的科普角度入手,再慢慢延伸至尊重和保护身体的层面,跟孩子好好聊一聊吧。
孩子眼中的异性是什么样的?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一旦有了性别的区分,就会慢慢地生发出一些对同性群体的认同感,对异性群体的排斥和好奇。
比如我家小朋友,明明有很多每天在一起玩的朋友都是小姑娘,也会在生气时来一句:" 哼!我才不要跟女生玩呢!"
《我讨厌男孩儿!其实也不是 ……》和《我讨厌女孩儿!其实也不是 ……》这两本绘本,就是讲男孩和女孩各自站在自己的视角看对方的故事。
在女孩儿的眼中,大部分男孩儿耳朵总是红红的,爱抠鼻子,喜欢搜集各种各样的奇怪虫子,他们的玩具都是机器人和怪物,吃东西的时候弄得衣服、脸上到处都是,还比谁尿得更远 ……
不过,有这么多缺点的男孩儿却总能做一些有意思的事,让女孩开怀大笑,所以,男孩儿好像也不那么讨厌了。
而男孩儿有的时候,也不喜欢女孩儿,因为她们总穿着满是装饰物的裙子,总是几个人凑在一起说悄悄话,跳起舞就像母鸡,遇到事情就知道哭哭哭,总做着公主梦,上厕所还要找个伴儿,看到小虫子也大喊大叫 ……
不过她们会跟你分享零食和糖果,再喜欢的也不会藏私,所以,女孩儿有时候还真是挺讨人喜欢的。
这两本书,只是看封面,就能直观感受到作者维多利亚 · 法基尼的画风了,可爱又搞怪,夸张又幽默,浓烈的色彩背后,透着小朋友热烈与纯真的情感。
心理咨询师金韵蓉认为,这个时期的小朋友,就是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中的性蕾期 ( Phallic Stage ) 阶段的孩子,开始对异性感兴趣,也对性别角色的不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的注意力短暂,但却像一个渴望新知的海绵,任何生活中的新奇经验都能被吸收、内化,所以这个阶段是父母师长给予性别教育的黄金时期,也是帮助孩子奠定日后健康的两性关系的关键期。
男孩子可以喜欢洋娃娃吗?
在小朋友几个月的时候,我就给他买了一只 Jellycat 的害羞猴,陪他睡觉。
这只害羞猴在我看来是一个满分安抚玩偶。
小朋友带着它,无论在哪里,都会睡得很安心。有段时间,他甚至认为害羞猴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会自顾自地和猴子聊天,会记得给它洗澡,也会在冬天飘雪的时候让我给猴子买帽子和毛衣用来保暖。
前段时间,我打趣说:" 等你以后去读大学,要把猴子带去宿舍陪你吗?"
他坚定地说:" 对,我要猴猴一直一直陪着我。"
我一直觉得,他能够在很小的时候,和某一个物件建立如此之深的感情联结,是挺不错的事儿,在他出现睡眠问题时,我也能借助害羞猴这个 " 朋友 ",来帮他纾解情绪。
但也不止一次碰到别人略带惊讶的反应:" 哪有男孩子天天抱着毛绒玩具的啊 "," 不是只有小姑娘才喜欢这种毛绒绒的东西嘛 "。
这让我想到了《威廉的洋娃娃》里的小主人公威廉。
爸爸为男孩威廉买了一个篮球,一辆电动火车玩具,可都不是威廉想要的,他想要一个像隔壁女孩南希那样的洋娃娃,这样他就能练习去做个好爸爸。
他想抱着它,在怀里轻轻地摇。
再把它带回家,为它脱掉衣服,把它放到床上。
拉上窗帘,亲吻它,道晚安,看着它合上眼睛。
但哥哥看着只想要洋娃娃的威廉,却说:" 别犯傻 "。
隔壁的男孩也在叫喊着:" 丫头气!丫头气!"
只有奶奶觉得威廉的想法 " 很好啊 "。奶奶去商店帮助威廉选择了一个洋娃娃。弯弯的睫毛,穿着一件白色的长裙,带着一顶帽子,还有蓝蓝的眼睛。威廉立刻爱上了它。
爸爸很生气。但奶奶却道出了爱孩子的真谛:" 他想要一个娃娃,抱着他,带他去公园,他需要这样的娃娃,这样当他像你一样,成为爸爸的时候就知道怎么照顾自己的孩子了。"
这个小故事的背后,藏着很多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为什么威廉不能有一个洋娃娃?为什么南希就能有一个洋娃娃?为什么男孩子的 " 洋娃娃梦想 " 会被嘲笑为 " 丫头气 "?
好像男孩子玩变形金刚和挖掘机,女孩子穿花裙子玩芭比娃娃,才是合理的。
很多家长在性别平等这个教育议题上的看法很悲观,认为大环境不过如此,想要破除偏见更是难上加难。
但我们不妨放轻松一点,就把小朋友当作一个个具体的人来看待,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性,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性情和创造力,也就免去了纠结性别议题的困扰。
来源:WeLens
编辑 曲传依
值班主编 张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