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我们隔很远,黑颈鹤就会飞走。现在去投食的时候,哪怕只有四五米远,它们也不会飞走。"47 岁的草海巡护大队巡护员吴广荣说。
地处贵州西部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 " 鸟的天堂 " 之称。然而,早些年人们向 " 海 " 要地,一度加剧 " 人鸟争地 " 矛盾。在经历了 " 城进湖退、水体污染 " 之痛后,当地加大综合治理力度,草海保护区生态系统得到修复,鸟欢人和的景象正在显现。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环境监测处处长刘文介绍,1985 年到草海越冬的黑颈鹤仅 223 只,2021 年达到 1939 只。
▲ 2020 年 11 月 16 日,黑颈鹤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飞翔。 新华社发(何欢 摄)
经过多年努力,截至目前,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贵州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 318 个,总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3.01%,一些濒临灭绝的珍稀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
位于贵州铜仁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被誉为 " 世界独生子 " 的黔金丝猴唯一栖息地。同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黑叶猴分布区域狭小,种类数量稀少。30 多年来,在贵州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黔金丝猴和黑叶猴的数量都从最初发现的 300 只上升到如今的 800 多只。
▲ 2019 年 6 月 4 日在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河坝观测点拍摄的黑叶猴及幼崽。 新华社记者杨文斌 摄
流经云贵川三省的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前些年,由于过度捕捞,赤水河水生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为加强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2015 年,赤水河流域开始实行捕捞渔民退捕转产,并于 2017 年 1 月全面禁渔。
贵州对赤水、习水、仁怀 3 县(市)291 户有合法捕捞证的渔民实行转产转业。2016 年 9 月,当了 10 多年渔民的杨正雄退捕转产,将政府补助的 20 多万元渔船征收补偿款作为启动资金,发展生态鱼养殖。如今,他养殖的生态鱼因口感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以来,鱼类资源明显恢复,多样性水平逐步提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飞说,在监测江段消失多年的细鳞鲴和鲈鲤等被重新采集到,长江鲟和胭脂鱼两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采集数量明显增加。
▲ 2021 年 4 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赤水河中游土城江段采集到的岩原鲤成熟亲本。(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供图)
通过多年来实施各项生态修复措施,赤水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鱼类达到 149 种,社会、经济、环境成效显著,创造了河流生态治理的成功样本。
来源 新华社
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