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1-07-11
从贵阳南明河蝶变看城市母亲河治理的路径之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今天(7 月 11 日),新华网刊发了《从贵阳南明河蝶变看城市母亲河治理的路径之变》的报道,讲述了贵阳市近年来将分段式污水治理等理念引入到南明河黑臭水体治理,南明河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报道如下:

南明河是贵阳市的 " 母亲河 ",一度曾水体黑臭、污染严重,中心城区段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近年来,贵阳市将分段式污水治理等理念引入到南明河黑臭水体治理,南明河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贵阳也成功探索出一条城市母亲河综合治理新路径。

7 月 10 日拍摄的南明河一景。新华网 卢志佳 摄

从 " 末端兜底 " 到 " 沿途分处 "

贵阳市依南明河而建,城河相依,是长江与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南明河中心城区段长约 50 公里,流域人口约 310 万,占贵阳市总人口的 62% 左右,是流经全市人口最密集、商业最活跃、生产生活最集中的河段。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南明河流域生态 " 欠账 " 增多,水质恶化、污染严重,一度成为一条 " 失去生命的河流 "。

" 国内外绝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的方式都是大规模、大集中,也就是在城市河流的下游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这样的模式已经延续 100 多年了。"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日前在贵阳接受采访时说。

南明河也未能免俗。以往南明河污水处理,主要采取沿线集中收集、长距离输送至下游集中处理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工程建设和管护难度大,截污沟和末端处理易超负荷运行,沿途难免出现污水渗漏、溢流而造成污染。

7 月 10 日,人们在南明河畔休闲散步。新华网 卢志佳 摄

" 尤其是对贵阳这座地处喀斯特发育地区、同时面临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的城市来说,这一模式就更不可持续了。" 贵阳市水务管理局副局长刘楚霞介绍,南明河的地表径流量本就不大,因此下游污水处理完之后,需要补充到上游河道内," 但通过管道向上游输水的运行成本极大。"

2012 年,启动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后,贵阳市改变传统思路,按照 " 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 " 的原则,分段处理、化整为零、工程前移,在南明河干、支流沿线污水量大的区域就地、就近修建污水处理厂,并要求沿线新建小区必须配建污水处理设施,推动原有 " 末端兜底 " 向 " 前端减量、沿途分处 " 方式转变。

2017 年以来,贵阳市把南明河治理问题纳入财政保障的优先方向,累计投入 75.91 亿元,新建了五里冲、小关、六广门等 20 座再生水厂,目前为止,南明河流域再生水厂已达到 34 座。

从地上到地下 16 座地下污水厂成生态 " 正资产 "

污水就地处理就必须就地建污水处理厂,但是传统地上式污水处理厂,不仅存在噪音和臭气的问题,而且占用大量城市用地,限制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

为此,作为南明河综合治理项目社会资本方的中国水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反复调研,提出 " 环境友好、土地集约、资源利用 " 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也就是把污水处理厂从地上转入地下建设。

走进南明河畔的青山再生水厂,厂区明亮干净,绿化密布,不少老年人在厂区内休闲、健身,这里俨然是一座城市公园,丝毫看不出污水处理厂的影子。青山再生水厂是贵阳市第一座下沉式再生水厂,其核心污水处理系统深埋地下 20 多米,污水处理规模为 5 万吨 / 日,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 IV 类标准。

中国水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侯锋介绍,原方案中,青山厂将在下游 30 公里建新厂,征地、管网等费用共计 7.35 亿元,年调水费 1700 万元。" 我们的方案是原址下沉,地面建设生态公园、水环境科技馆、停车场等,在彻底解决邻避问题的同时,实现了再生水 100% 回收利用,其中部分再生水还用于地面公园的绿化浇洒。" 侯锋说。

青山污水处理厂航拍图。新华网发

侯锋介绍,为尽量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下沉式再生水厂全部安装了空气净化系统,最大限度保证了再生水厂排放的气体达标。

据悉,南明河流域下沉式再生水处理系统的应用,共节省建设用地及卫生防护带用地共计 1053 亩,节省管网建设、征地投资约 15 亿元,每年节约调水补水的运行电费约 3000 万元。

据贵阳市水务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南明河沿线的再生水厂每天可向南明河提供 150 余万吨生态补水,年补水资源达 5 亿余吨。此外,贵阳市还实施了南明河流域 19 条排水大沟整治工程,通过沟口改造、大沟清淤、生态系统构建等措施,封堵自来水量 3.6 万吨 / 日,分出清水 3.3 万吨 / 日入河,在补充河流生态流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截污沟和污水处理厂负荷。

" 目前,南明河全流域 25 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7 条主要支流水质全部达标,中心城区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部分区域达Ⅲ类标准。" 刘楚霞认为,南明河治理新模式的成功,为同类型城市母亲河的治理贡献了 " 贵阳方案 "。

不仅解决黑臭 更追求复原生物多样性

" 一般污水处理厂的功能是把污水引进来,经过微生物或物理手段处理之后,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进行排放,就算完成任务了,可是贵阳的目标不止于此。" 孔海南作为行业专家,深度参与了南明河治理过程,在他看来,南明河原来的模样不仅是水清岸绿,还应该有一个完整生态系统。贵阳的目标正是全力让南明河长治久清,还市民群众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

治理过程中,通过改造翻板坝,控制河道低水位运行,增加水体溶解氧,一方面抑制因厌氧反应产生的污染物在河道中沉积,另外也为南明河中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环境。

刘楚霞介绍,南明河以往每隔两年都要进行大规模清淤," 开展综合治理工程之后,水环境持续向好,南明河已经连续 8 年时间未开展大规模清淤了。"

" 我们在治理过程中还在河底种植了水生植物,当阳光照进河底,水生植物就会自然生长,现在南明河水生植物的覆盖率在 80% 左右。" 孔海南感叹,经过 8 年的系统化治理,现在的南明河已经重现生机,每每在河边行走,还能看到白鹭群飞。

7 月 10 日,一只白鹭在南明河上捕食。新华网 卢志佳 摄

" 为什么白鹭会来?因为水中的鱼、虾等动物数量在逐渐恢复,白鹭可以在南明河捕食,这也是衡量水生态环境是否良好的一个直观体现。" 孔海南表示,下一步,技术团队还计划恢复南明河中更多的原生动植物。

为了提升南明河的生态景观功能,贵阳市还沿河道建设了湿地公园、休闲广场、滨水空间,实施了景观改造、灯光亮丽等工程,着力实现自然风光与水城人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让南明河成为一条美丽的城市风景线。

南明河由污转清,在河畔生活了 20 余年的贵阳市民朱阿姨真正享受到了 " 邻水又亲水 " 的生活。" 以前南明河腥臭味很大,我们这的住户都绕开河边走,这几年变化太大了,水清了,臭味没有了,风景还好,我现在基本上每天都要沿着河边走一大圈,就当逛公园一样。"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相关标签

新华网 南明 贵阳 污染 卢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