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比以前好了,就更愿意出去运动了。"
" 肇兴侗寨的生态环境变好了,游客变多了,林下养殖的村民也多了。"
" 我去过贵阳、铜仁、遵义、凯里 …… 风景都好漂亮,我很喜欢!"
来自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的李志鹏。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贝多 摄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贵州人说出了自己的 " 态 " 度。
7 月 12 日至 13 日,2021 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举行。
让更多人看见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动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
" 贵州风景看起来真的好好!" 看见镜头里的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风景,在北京工作的好友不禁赞叹。
来源朋友圈截图
2021 年 2 月 3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黔西市,实地查看乌江六冲河段生态环境。
六冲河段是乌江一级支流,如今,江水清冽、风景如画的景象,正是贵州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
乌江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卢达极 摄
如今乌江水清景美,乡亲们也过上了新的生活。
化屋村航拍风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国锋 摄
" 以前山坡上是光秃秃的,老支书文朝荣叫村里人来栽这片林,终于成功了。" 赫章县海雀村村民马正安告诉记者。
海雀村护林员马正安。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国锋 摄
" 老支书过世前跟他说要好好看着这片林,不要毁掉,不要让人乱砍乱整。我们天天都来巡山,天天都来看,一天两趟地跑。"
在护林员心里,海雀村的树林不仅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文朝荣老支书和村民的心血,不忍心放弃。
海雀村现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卢达极 摄
20 世纪 80 年代,海雀村生态恶化、极度贫困,全村森林覆盖率不足 5%。
自 1986 年,在村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海雀村民开始造林。
如今的海雀村,森林覆盖率达 74%,林木价值达 8000 万元以上。
上万亩的华山松为海雀村以不同的方式带来了巨大效益,成了海雀村民的 " 金山银山 "。
赤水成片的竹林。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 摄
" 在退耕还林之前,这些都是荒山,除了砍柴烧火做饭,没有其他用处。现在,这满山的竹子成了我们的增收法宝。" 平时一大早,赤水市大同镇天桥村村民黄恩贵便与老伴一道,拿着柴刀上山砍伐竹子。
赤水市大同镇天桥村村民砍伐竹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卢达极 摄
从最初的零星种植,到如今的万顷竹海,这得益于赤水市 2001 年启动的退耕还林工程。
而赤水市把握当地 " 竹优势 ",变 " 退耕还林 " 为 " 退耕还竹 ",高位推进低产竹林改造、丰产竹林培育、月月造林等工程,使赤水一跃成为 " 全国十大竹乡 " 之首。让村民享受到了一根翠竹带来的红利。
赤水市大同镇天桥村竹林里驮竹下山的马匹。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卢达极 摄
" 贵州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给我的创作带来了很多灵感。" 黎平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智淦时常在外写生,用画笔记录了贵州各村村寨寨的美。
黎平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智淦。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卢达极 摄
他说,交通越来越便利,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越来越好,给大家的写生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吴智淦水彩作品。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卢达极 摄
对文艺工作者而言,美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会带来创作灵感,更滋养着人的心灵。
" 肇兴侗寨的环境规划得很好,游客很喜欢这里的风景。身边的村民也越来越愿意去发展林下经济了,去养鸡、养猪。" 黎平县肇兴侗寨村民陆勇妹说。
黎平县肇兴侗寨村民陆勇妹。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卢达极 摄
村民们利用耕地、山林等自然资源,鼓楼、戏台等公共文化资源,以及村民自有民居、掌握的文化传承技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侗寨里村民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 我每天会在南明河边跑 5 公里。" 来自福泉市的彭兰说。
来自黔南州福泉市的彭兰。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贝多 摄
生态文明建设有成效,居民更愿意走出家门,亲近大自然,追寻健康生活。如今,人们选择以步行替代汽车出行,以垃圾分类变废为宝,以生态旅游实现致富,用生态文明造福百姓生活。
贵州正持续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力争把贵州从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 " 试验区 " 打造成为 " 示范区 "。
贵州人民不负青山,青山也从不负贵州人民的坚守与辛劳————这,就是贵州 " 态 " 度。
来源 天眼新闻
编辑 陈问菩 / 编审 / 李枫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