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石家庄 2021-07-12
中国最牛校企倒了,负债3000亿,高管当街扭打,内斗堪比电视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7 月 5 日,建国以来最大的破产重组项目正式裁定!一代校企——北大方正集团终究还是扛不住了 ......

北大方正破产重组

绝大多数人知道方正,还是在 Word 文档里字体的那一栏,独霸一方的同时,更是全身上下透露着 " 我很贵 " 的气息。

早在十几年前,国外的公司还曾因使用方正字体,被要求赔偿 4 个亿。近些年也因方正到处告别人侵权,而被网友亲切授予 "字体界视觉中国" 的称号。

但熟悉方正的人一定了解,方正集团不仅仅是字体界的扛把子,更是广泛涉足于 IT、医疗、产业金融、产城融合等领域。

鼎盛时期,方正旗下拥有方正科技、方正控股、北大医药、北大资源、方正证券、中国高科等六家上市公司,坐拥 3606 亿元资产、年营业额更是高达到 1333 亿元!

作为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北京大学的下属公司,曾经的 "中国最牛校企",在 2020 年 2 月 18 日,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方正集团宣布破产重组

2021 年 7 月 5 日,中国平安联手珠海华发 " 正式接盘 ",合计出资 529.25 ~ 725 亿元,受让新方正集团 73%~100% 的股权。

由此,一代最牛校企,却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历史,不禁令人唏嘘 .....

中国最强校企的辉煌史

北大方正集团之所以称之为中国最强校企,离不开中国最顶尖的高校之一——北京大学。

1986 年,北京大学投资 40 万元创办了北京大学理科新技术公司,主打王选院士发明的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奠定了方正集团的起家之业,也让中国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

次年,北大物理系讲师张玉峰带头创办了北大技术服务部,在北大的撮合下,北京大学理科新技术公司和北大技术服务部成功合并,并开始了华光 IV 型照排系统的生产和销售。

1989 年,公司的订单金额就突破了一亿元大关,发展趋势堪称为神速,为方正集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1 年,正式更名为" 北大方正 ",得益于先进的照排系统,方正的业务在几年间飞速发展,不仅占领了国内报刊出版业 90% 以上的市场份额,更是成功打入日本和韩国,甚至包揽了 80% 的海外中文排版系统。

四年后,方正在香港上市,并开始了电脑产业,一度成为与联想齐名的国产电脑品牌。

2002 年,方正净资产已经超过20 亿元,在后续几年间,逐步形成了IT、医疗、产业金融、产城融合等业务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集团旗下拥有6 家核心上市公司400 余家关联公司

在之后的几年间,方正集团占据了中国所有校企利润综合的 70%,最巅峰时拥有 38000 多名员工,总资产高达 3600 多亿元

根据 2015 年 -2018 年方正集团的财务报表统计,4 年累计方正集团投资收益约为 250 亿元,同期方正集团发行债券共计约为 300 亿元,加上方正集团属下其他公司 4 年新增负债逾 100 亿元,4 年间方正集团现金总流入逾 600 亿元

在 2018 年,方正集团年收入高达 1333 亿元,实至名归,成为中国最强校企!

" 背靠北大,院士专利,国人心中的校企之光 ",这些光环加持的背后,没人注意到危机却早已经显现 .....

回不去的校企之光

这家资产数千亿的 500 强企业,背靠中国顶尖大学的校企,为何走到了破产重组的境地?

与大多数迅速发展的企业一样,方正发展的秘诀就是加杠杆并购

自 2002 年起,方正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疯狂的 " 买买买 ",浙江证券、民族证券、成都商业银行、苏州钢铁集团、医疗健康、智慧交通等都被方正收入囊中,一副财大气粗、舍我其谁的架势,也由此遭到了并购扩张的 " 反噬 "。

此番思路和操作,早就改变了北大创立方正的初衷,定位、和使命:科研成果转化。短短三年,方正由最初的高科技公司摇身一变,成为金融控股财团

转变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盲目扩张、过度举债、效率极低的多元化发展导致方正集团深陷债务危机

据统计,自 2017 年起,方正发行了 22 只债券,证券类别涵盖中期票据、私募债、短期融资券、公司债等,其中有 20 只已经构成实质违约

而压垮方正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笔 20 亿元的短期借款

2019 年,方正集团发行了超短期融资券,发行金额为 20 亿元,期限则是 270 天,票面利率为 4.94%,到期日为 2019 年 12 月 1 日。

而方正集团在到期日并没有按照约定及时还款,也因此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导致负面影响接踵而来,集团的信用等级直接由 AAA 下调至 A,评级展望为负面,而其所持有的方正证券也被冻结。

此外,根据数据显示,自 2015 年开始,公司的净利润逐年下滑,2016 年下滑至 15 亿,2017 年和 2018 年甚至为亏损状态。截止 2019 年 12 月,方正集团的总负债高达 3030 亿元资产负债率约为 83%;其中本部背负的债务为 700 亿元,包括 300 亿元的债务融资和 400 多亿元的银行贷款。

在这庞大的债务中,应付债券额为 872 亿元,非流动负债共为 1122 亿元,流动负债总共为 1907.30 亿元。几乎每天亏损 1182 万元,有息负债 1600 亿元。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方正集团还面临着 2020 年企业债到期偿还的压力。

尽管如此,方正证券的持有人仍然对方正有着很强的信心,觉得假以时日,方正一定会清偿这笔债务,于是同意方正集团延期支付这笔债务的本金,并将清偿日期定在了 2020 年的 2 月 21 日。

结果日期还没到,方正就收到了来自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通知:作为债主,北京银行申请对方正集团进行重整,理由是方正已经不具备在确定日期前清偿债务的能力,不过仍然具有重整的价值。

眼看方正已无力还债,法院开启了对方正集团的破产重组程序,方正也因此进入了重整期

小知识

重整是指对已经或可能发生破产原因,但又有挽救希望与价值的企业,通过对各方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协调,借助法律强制进行股权、营业、资产重组与债务清理,以避免破产、获得更生的法律制度。

重整制度的设置,就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缓解企业因破产而带来的不利影响,避免或减少职工失业,挽救企业的经济与社会价值,保护社会投资与经营,实现破产财产价值的最大化,保障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的权益。

内斗真是一地鸡毛

细细想想,一个资产超 3600 亿元巨型集团,竟然会被 20 亿元的债务所压倒?

根据方正的 2019 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方正集团营收 596 亿元,净利润亏损 10.47 亿元,其中有一项数据非常扎眼,研发费用 2 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的 0.33%。

一家 IT 起家的巨头公司,研发费用比例却不到行业平均的零头。对比华为,2019 年研发投入达到 1317 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达 15.3%。这么看来,北大方正早已经把最初的 " 魂 " 丢了,而导致其灵魂丢失的怕是堪比《甄嬛传》的内斗大戏!

内斗 1.0:两败俱伤,各自散场

1999 年,方正的内部就分成了两派:以董事局主席王选为首的技术派,以董事长张玉峰为代表的经营派。前者想走华为那样的技术立业路线,而后者更热衷于联想那样的扩张方向,由此两派僵持不下,北大出面 " 调停 ",要求王选和张玉峰同时退出集团董事会,这场内斗以两败俱伤散场。

内斗 2.0: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王选和张玉峰退出后,闵维方成功成为新任董事长,而他带来的助理魏新更是狠角色,仅用一年功夫,就从助理成为副董事长,后来 " 挤走 " 闵维方成功转正。但身为元老的祝剑秋并不买魏新的账,并通过迅猛增长的电脑业务将自己所在的方正科技的话语权在集团中进一步抬升,也因此 " 动了更大的心思 ",内斗再一次升级。

内斗 3.0:剑走偏锋、铤而走险

看着祝剑秋和其他关联公司的持股比例不断攀升,魏新生怕自己还没坐热的董事长之位不保。于是,找到 " 凯地系 "李友,两人一拍即合,准备联手 " 挤走 " 祝剑秋。在方正科技被六家公司举牌时,方正集团直接给了方正科技一份候选董事名单,一共两个人,李友便是其中之一。最终,祝剑秋被成功 " 挤走 "。

内斗 4.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李友帮魏新 " 铲除 " 祝剑秋后,顺利成为方正科技的总裁和方正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并将多个亲信提升为公司高管,并借助一系列 " 操作 ",以 4480 万元的价格,拿下了价值至少 12 亿元方正集团 30% 的股权,也因此成为方正集团真正的话事人,而魏新也已经成为了 " 傀儡 "。

随后," 政泉危机 "爆发,李友因涉内幕交易等数项罪名入狱,但 " 李友系 " 的势力却还依旧存在。

内斗 5.0:暗斗不行,就来明抢

由于此时的方正集团处于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北京大学派出团队接管方正集团。2017 年 12 月,在方正集团员工带着公章和营业执照去税务局办理证件时,遭到了 " 李友系 " 的当场抢夺,引发冲突,双方当街扭打暴力升级,结果公章和营业执照都被 " 李友系 " 抢走。

而后来就因证件问题,整天忙于我起诉你,你起诉我的大戏。然后就到了 2019 年,方正集团无法偿还 20 亿债券的声明。

这场长达 20 年堪比《甄嬛传》的内斗大戏,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中国平安正式 " 接盘 "!

回顾方正的整个发展历史,其实早就已经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海航创始人陈锋曾说过:" 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什么都可以干时,祸就埋下了!"

以科技起家,立志要将 " 产学研深度融合 " 模式践行到底的方正集团,却在一路蒙眼狂奔中,不务正业,丢西瓜捡芝麻,为了资本与利益,放弃研发,为了权利与名利,连年内斗,最终资不抵债,直至一代校企,最终破产。

这也给了当代企业一个警示:想要持久发展,一定要处理好" 大而广 " 与 " 专而强 "的关系!

现如今,方正集团遇到了中国平安,是否能抓住机遇重回巅峰,还需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财税营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