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建党百年 , 风华正茂。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 也是 " 十四五 " 开局之年。
白衣执甲 , 向善而生。2021 年 8 月 19 日 , 也将迎来第四个中国医师节。
学习党史百年的壮阔书卷 , 回望从非典到新冠这些年广东医疗界的 " 硬核表现 ", 你会发现 , 砥砺于磨难 , 丰富于实践 , 成长于斗争——以共产党员为代表的抗疫一线无畏冲锋医护人员 , 秉持在战 " 疫 " 中锻造的信念 , 弘扬在斗争中淬炼的精神 , 疫情防控、医疗救助中堪堪可见党史学习带来的思想动力。
三年来 , 新快报著名品牌栏目 " 好医生好故事 " 分别以 " 为善而生 "" 敬佑生命 "" 因为责任 " 为主题 , 进行线上线下系列报道活动 , 以广东本土的好医生好故事为主题赋能每年的 " 中国医师节 "。
以史为鉴 , 崇德力行。今年医师节 , 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省医学会、广东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指导 , 广东新快报主办 , 人之初杂志社协办的 " 崇德力行——好医生好故事 ( 第四季 ) " 系列报道今天开始陆续推出 , 敬请垂注。
人物简介
唐小平
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1990 年 9 月进入广医附属市八医院 ( 简称 " 市八医院 " ) 工作 , 历任副院长、广州市传染病研究所所长、院长 ,2008 年 3 月起先后任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保健局局长、党委书记 , 广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 二级教授。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 ( 劳动模范 ) , 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等。
■策划 / 统筹 : 肖萍
■采写 : 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
■图片 : 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上世纪 60 年代 , 唐小平出生在湖南资兴的一个普通家庭里 ,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 , 努力求学 , 从农村娃变成了医学博士 ; 从研究生考学时被动选择传染病学科 , 到现在成为中国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 ; 从医生到医院、医疗行政单位的管理者 , 引领他永不止步的 , 是一颗淳朴的初心。
仿佛是被命运牵着一步一步走到了传染病专家这个职业上来。唐小平在广州扎根 30 余载 , 一路 " 打怪升级 ", 经历了 " 非典 "、禽流感、登革热、埃博拉、新冠肺炎病毒等大大小小的传染病战役。一路走来 , 他说 , 觉得很自豪、很快乐 , 也很有成就感。
如今 , 回归校园 , 作为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的唐小平 , 他的身影仍旧出现在本次国内首起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战疫一线 , 为突发公共安全事业而奔走 , 身体力行地为传染病学打 call。
跳出 " 农门 " 医生岗位上越干越来劲
" 当时走出去只有两条路 , 读书或当兵。" 唐小平笑言那时学医不是因为什么远大的理想抱负 , 就是单纯地想跳出 " 农门 ", 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语毕 , 哈哈大笑。
" 其实选择传染病学也是歪打正着。" 唐小平备考研究生那一年 , 刚好遇上了医学教材改革 , 在就职医院的小小医务室里 , 只能找到考传染病学专业所需的《传染病学科》和《微生物与免疫学》两本新教材 ," 结合当下客观情况 , 索性就报考了传染病学 , 说不定学的人少竞争力也小 , 后来才知道自己报考的是全国传染病学专业最好的学校之一 , 当时 20 多个人报考 , 只录取了 3 名 , 我很幸运被录取了。"
" 干一行爱一行 , 越干越来劲。" 学医后的唐小平逐渐来了兴趣。1990 年 , 作为名校传染病学研究生 , 他如愿留在了广州 , 进入市八医院工作 ;2003 年 , 作为市八医院院长 , 他带领全院医务人员抗击非典 ;2020 年 , 作为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 , 他带领全市医务人员战疫新冠 ," 打怪升级 " 一干就是 31 年。
深入疫区 参与流调工作责无旁贷
今年 1 月 , 唐小平被任命为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 转入校园教学育人。5 月 21 日 , 广州本土疫情发生时 , 好多朋友给他发信息说他运气好 " 躲过一劫 "。殊不知 , 唐小平早已深入疫情的风暴眼荔湾区 , 为突发公共安全事业而奔走。
" 我当天就被抽调到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 , 担任本轮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组组长。" 唐小平说 , 疫情面前 , 自己责无旁贷。于是 , 从 5 月 21 日起 , 社区流调、各种协调会、现场研判、资料收集、信息分析等夜以继日的工作模式全力开启。他说 :" 每晚回到家基本在 10 点后 , 甚至有时到家已是凌晨 3 点。"
流调工作需要迅速且精准。" 我们就像‘侦察兵’ , 只要一有人感染 , 就要马上溯源 , 第一时间找到其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者。" 唐小平介绍道 ," 这次的流调与去年非常不同。去年发现一例跟踪一例 , 基本就可以管住了。而这次变异株传播速度非常快 , 潜伏期很短 , 去年的方法不够用了 , 需要我们流调跑到病毒前面。"
" 流调是防控的眼睛 , 所以 , 这第一道防线必须要守好。" 唐小平说 ," 还好广州防控到位 , 这波广东省感染者 166 例 , 其中大部分感染者都是在被监控起来的隔离酒店里发现的。"
临危受命 夜赴市八医院 21 天没回家
荔湾一线的流调才刚上轨道 , 广州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却突然传来不好的消息。
" 当时我完全不知道什么情况 , 报告了两个医护意外暴露 , 会不会是在医院感染的 ? 还有没有其他医务人员被感染 ?" 唐小平坦言 , 当晚心里很忐忑 , 不知道这个战有多大 , 得打多久。那感觉 , 与 2003 年初的 " 非典 " 类似 , 当时 38 岁的唐小平刚上任院长不到 3 个月。
6 月 11 日 20 时许 , 唐小平从荔湾夜赴市八医院。为了保险起见 , 国家专家组当晚建议先把市八医院腾空 , 把原来的医务人员安置到酒店隔离观察。
形势严峻 , 广东省、广州市领导班子半夜召开会议 , 唐小平临危受命 , 被紧急任命为广医附属市八医院新冠肺炎救治临时党委书记 , 接管统筹整个八院的救治、院感防控等工作。" 传染病医务工作者 , 就要时刻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传染性疾病。" 唐小平如是说。
6 月 12 日 , 广州市各家兄弟医院的医务人员进驻市八医院 , 他们如同多国部队联合作战 , 而且是在一个新的地方开战 , 进了病房就像进了别人家的厨房 , 病历系统、医嘱系统等各种流程都不熟悉。
唐小平最紧急的工作就是统筹 , 如何有利有序有效地开展医疗救治工作。首先搭建远程系统 , 让市八医院的医护在隔离酒店也能与前方的同事进行对接 , 随时保持联系。其次是找国家督导组商量 ,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 让市八医院部分没有近距离接触过患者的医务人员归院工作。
尽管如今的唐小平已经身经百战 , 但回忆起 6 月 11 日进驻市八医院时 , 他是这样描述的 :" 人生中永远不会忘记 , 那是最辛苦、最困难的时期 , 我们连续 3 个晚上通宵达旦。"
7 月 2 日 , 第一批市八医院的同志解除隔离 , 重新回到岗位。已经离家 22 天的唐小平也终于可以回家了 ," 那阵子我也两点一线往返医院和酒店 , 没得回家住。随着广州本轮本地疫情的在院感染者清零 , 现在我已经相对比较放松了。" 在 4 楼临时党支部会议室里 , 唐小平紧张的脸开始舒展了。
身体力行 呼吁学子报读传染病学科
" 医学界流行金眼科 , 银外科 , 勉勉强强干内科 , 千万别去传染科。" 虽然唐小平偶尔喜欢这样调侃 , 自己偏偏选了传染病这门专业。但是 , 唐小平坦言 , 从事传染病专业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在广医附属市八医院工作期间 , 为了争取出国交流和深造的机会 , 唐小平见缝插针学英文背单词。终于 , 命运再次眷顾认真努力的人 , 他拿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奖学金。"1997 年我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从事病毒肝炎研究 , 其间多次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进行短期艾滋病研究。" 唐小平自豪地讲述着 ,1999 年回国后 , 就开始搞艾滋病研究 , 成为当时全国最早研究艾滋病专家之一。
与传染病打交道大半辈子的唐小平 , 很看好传染病学的未来。传染病与公共卫生息息相关 , 关乎一国或一地区人民大众健康 , 这带来的成就感与其他医学科不同 , 特别是这次本土新冠肺炎得以控制得好 , 传染病医生是主力军之一。
如今以教书育人为主的唐小平 , 呼吁能有更多学子关注并报读传染病学科 ," 从事传染病科需要很强的奉献精神 , 所以选择的人少 , 但是你如果肯付出 , 未来可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