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盛夏,记者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清水江畔,目之所及,草木苍翠茂盛,一片郁郁葱葱,高耸挺拔、两三人才能合围的古树随处可见。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的山水风光。新华社记者杨欣摄
7 月 12 日至 13 日,2021 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表示,到 2025 年,贵州 " 绿色经济 " 占比将超过 50%。事实上,在发展 " 绿色经济 " 这条路上,锦屏县已走了数百年。
在文斗村村寨门口,一通碑石立于树下,碑石几经翻修,碑文却是清代所立:" 一禁:不惧远近杉木,吾等所靠,不许大人小孩砍削。如违,罚艮 ( 银 ) 十两 …… 一禁:四至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违,罚艮 ( 银 ) 五两。" 这是当地有名的 " 六禁碑 ",碑文中关于树木保护的几条禁令,世代为当地村民所传承,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
锦屏县盛产杉木,古树成群,素有 " 杉乡 "" 林海 " 的美誉。明清时期,当地木材商贸往来频繁,造就了特殊的木商文化,也使得当地百姓的生态环保观念由此发端。
" 外面来做木材生意的人多了,乱砍滥伐的也多了,生态肯定遭到破坏。树砍完了,大家也就做不成生意了。" 锦屏县档案馆馆长王宗勋说,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识到,只有守住了青山,才能守住当地人的营生。
" 当年,文斗村几位寨老一起商量,就立下了这六条禁令,作为乡规民约,其中有两条都是关于保护生态的。" 王宗勋说。锦屏县作为清水江流域 " 木商文化 " 的重要发源地,几百年来的大规模木材交易,不仅没有破坏生态,反而青山常在,这与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密不可分。
频繁的商贸活动,加之木材生长周期较长,当地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书契约——锦屏文书,又分为文书、碑刻、谱牒三大种类," 六禁碑 " 正是其中一类。锦屏文书确立了山间林木的产权归属,让木材交易能够长期规范进行,客观上也保障了树木生长成材。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草木苍翠茂盛。新华社记者杨欣摄
青山养育了山民,那些树也在当地人心中产生了神圣感。
村民姜大齐的孙子有一棵 " 树干爹 ",是在孩子刚出生不久认下的。" 孩子生下来眼睛睁不大,怕生病,当地有习俗,认一棵树作干爹干妈,孩子就能有个守护。" 姜大齐说。
王宗勋告诉记者,被认作 " 长辈 " 的树,会被很好地保护起来。" 这种朴素的自然崇拜,主观上是为了保护自己,但客观上却保护了树木,保护了生态。" 王宗勋说。
当地流传有 " 杀不完的猪,砍不完的树 " 的民谚。文斗村村主任姜启煌告诉记者,村里的传统是每家每户每年都要种树,以填补被砍伐的空缺。尽管十几年前政府已经禁伐,种树的经济意义已不如前,村民们依然保留着每年种树的习惯。
" 我家去年种了三十几棵树,都是种在路边观赏的。村里现在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都还会种树,总觉得现在种了树,后人好乘凉,没啥坏处。" 姜启煌说。
当地林业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文斗村就种了 2700 多棵树苗,其中政府发放 1900 多棵,其余都是村民自己种的。
对当地百姓来说," 生态就是钱袋 " 的朴素观念延续了几百年。如今,锦屏县牢固树立 " 两山 " 理念,2020 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72.18%,位居全省前列。同时,锦屏县积极盘活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全县林下经济可利用森林面积达 84.48 万亩,2020 年实现综合产值 18.6 亿元。
来源 新华社
编辑 柴潇蕾 / 统筹 杨秀福 / 签发 吴如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