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大校史馆里有一块 50 多年前校办公楼的门牌,门牌号码所在地是如今的包河区。包河,是科大在合肥发展壮大的起源地,在孕育着合肥 " 创新之火 " 的同时,也开启了 " 创新包河 " 的逐梦飞驰。
故事要从半个世纪前说起:51 年前,科大南迁至合肥,开启 " 二次创业 ",为合肥埋下了一颗 " 创新火种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 一城一校 " 休戚与共的情缘成为佳话,合肥打造 " 创新高地 " 有了源源动力。
作为孕育出 " 创新火种 " 的城区,包河始终奔跑在创新之路上,科技与人文在这里相遇相融,城市发展彰显活力与魅力。
科大校史馆中陈列的校办公楼门牌号码。
半个世纪前
种下合肥的 " 创新之火 "
在中国科大校史馆里,有一个展厅专门介绍了 51 年前科大南迁重建的这段历史,墙面上陈列着一幅幅黑白的老照片,是当年中国科大南迁合肥的真实记载。
中国科大 1958 年 9 月创建于北京,1970 年 1 月,科大辗转迁至合肥,在原合肥师范学校校址办学。
在众多展品中,有一块蓝色门牌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 " 大寨路 24 号五十幢 ",这是 1970 年代的校办公楼门牌号码。
" 大寨路 " 就是现在的 " 金寨路 ",位于包河区,也是如今中国科大东校区的所在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濒临解体的困境下,科大在这里 " 二次创业 ",艰难重建,逆境图存。如今,科大在科学领域频频亮剑,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稳步迈进。学校面积和规划不断扩大,除东校区之外,陆续建有西校区、中校区和高新校区等多个校区。
今日,原合肥师范学校的校门依然保留,成为科大人熟知的 " 老北门 ",它承载着科大南迁合肥这一段厚重的历史记忆,包河也成为合肥科技创新 " 最初的地方 "," 一城一校 " 情缘在此缔结,成为佳话。
" 老北门 " 承载着科大南迁合肥这一段厚重的历史记忆。
视 " 创新 " 如生命
高质量发展够 " 硬核 "
当年孕育出合肥 " 创新之火 " 的包河,早已将 " 创新 " 二字视为生命,科技创新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力 " 火车头 "。
摊开包河大地的版图,科创因子熠熠生辉——
巢湖之畔,安徽创新馆点燃创新引擎;塘西河边,无人驾驶带你穿越未来;包河经开区,北科天绘、博清科技、巨一自动化等科创公司如明珠闪耀;滨湖卓越城,合杭梦想小镇以创新之名牵手长三角;滨湖科学城核心区、国际科学交流中心等重大创新载体所在地 ……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创新资源,包河的科技成果转化跑出了 " 加速度 ",创新发展有了 " 硬核力量 "。
" 十三五 " 资料显示,包河区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城区排名第 31 位,位居长三角 20 位,全省第 1 位,是全市唯一 "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全市首个 " 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区)工程示范区 "。全区亿元以上项目中,科技类项目占比达到 49%。
创新包河,潜力无限。
" 十四五 " 期间,包河区将强力实施数字经济 " 一号工程 ",瞄准智能网联汽车、创意文化、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以及 5G 移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持续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
人文与科技 " 相遇 "
城区迸发新活力
包河是一座充满创新活力的科技之区,也是一座文化底蕴浓厚的人文之城。
2020 年 10 月,以 " 创意文化引领美好生活 " 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包河展区以 " 千年包河 科创新城 " 为主题精彩亮相,诸多包河文创名企、名馆、名地闪亮登场,AR、VR、数字影音、裸眼 3D、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如果说 " 科技 " 是充满了现代气息,那么 " 人文 " 则是一种历史底蕴。两者的 " 美丽邂逅 ",激情碰撞出 " 文化 + 科技 " 之美,让城区迎来了发展新机。
作为安徽省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合肥基地的核心,包河区出台了《包河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区文化产业已形成 " 一轴(马鞍山路—包河大道轴线)、两核(原省广电中心和滨湖卓越城)、三圈(包公文化产业区、数字多媒体产业区、滨湖文化产业区)、四片(包公园、罍街、淝河数字文创小镇、国家森林公园文旅融合区)" 的空间平台发展格局。2019 年,包河区获省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考核优秀,全力构筑文创产业新高地。
创新之地,人文之城。
在这个城湖交汇的地方,科技 " 硬核力 " 与人文 " 软实力 " 相融相促,智库与产业共生, 这座 " 和美之城 " 宜居宜业,正彰显出欣欣向荣之势。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蒋瑜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