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为什么连它现存的残页都弥足珍贵?它是什么时候开始修纂的?为什么会有正本和副本?近日,南京图书馆配合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 " 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 " 线上专题展览,为你解读。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大型 " 百科全书 "。通过这次线上展览,你可以看到国家图书馆近百册(件)馆藏精品,包括善本、舆图、手稿、档案等。展览共分为五个单元,以一周一个单元的形式呈现,目前已经推出第一单元 " 大典犹看永乐传 "。

△现代快报资料图
朱元璋在位时,就准备编修这样一套书
你知道吗?展览第一个单元介绍,早在永乐之前,明初洪武年间,就曾经准备启动修纂类书。洪武二十一年,翰林院庶吉士解缙上书,提出了要编写一部新的类书,以便检索和阅读。朱元璋称赞他的才能,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修书的事情没能启动。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又命人辑 " 经史百家之言 " 为类要,但他在这一年 5 月驾崩,修纂的事情搁浅。
永乐元年,解缙的提议终于又迎来了实现的机会。他奉谕召集百余人参与编修,第二年进呈。明成祖朱棣看了,赐名《文献大成》,但觉得还多有不完备的地方。永乐三年,朱棣又命令姚广孝重修,延揽 2000 多位文儒宿学,广集天下图书七八千种。终于,永乐五年,成果顺利通过验收,朱棣看了很满意,正式定名《永乐大典》。
嘉靖皇帝特别喜欢《永乐大典》,手不释卷。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一场大火,让他心有余悸,总担心心爱的书遭殃,因此决定重新抄录 " 备份 "。抄录也是浩大的工程,耗时五年终于完成,正本和副本别无二致。这背后,首先抄录人员经过严格的筛选,还有各种软硬件和严格规定的保障。
但令人痛心的是,《永乐大典》正本至今下落不明,副本也是星散飘零。
南图也有《永乐大典》,仅一残页也极珍贵
泛黄的纸页上,馆阁体楷书清晰工整,版心、页边可以看出残损的痕迹 …… 南京图书馆藏有一张《永乐大典》残页。虽然只是一个 " 筒子叶 " 的一半,但也非常珍贵。
这一页的内容,据学者考证,提到唐宋研习阐释《易》学的大家。据此推断,它是《永乐大典》中《周易 · 系辞》篇章中的一页。通过对比发现,这是《永乐大典》嘉靖抄本 1191 卷第 5 叶的前半叶原本,内容、页面版式、字形字体、间距行款、句读位置等完全一致。

△现代快报资料图
为了保护这珍贵的一页《永乐大典》,图书馆对它进行了修复和加固处理。修复后的这一残页,被做成了书的样子,加了封面、封底,封面上有贴签,题签下方有 " 玄览堂 " 印,正文就一页,前后有白纸护页。
" 玄览堂 " 是 " 文献保存同志会 " 的印信。" 文献保存同志会 " 在抗战期间成立,著名藏书家郑振铎参与并负责其中大部分事项。郑振铎等人以私人名义,出面为当时尚在筹备中的中央图书馆搜购图书,所购买的图书后来进入中央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前身)。现在南京图书馆馆藏的这一残页,应该就是当年被搜购的古籍之一。
那么,读者能看到它吗?原件由于太珍贵,被珍藏在库房 " 颐养天年 "。除非有研究人员提出需要研究原件细节,一般不轻易出库,就连很多工作人员也难得一见,普通读者可以查阅扫描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