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都市报·ZAKER南昌 2021-07-14
稻田里的“守望者”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颜龙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江南都市报讯 江西日报记者齐美煜报道:在他眼里,水稻是鲜活的,会 " 哭 " 也会 " 笑 "。" 哭 " 指的是叶子发黄或被虫咬等;" 笑 " 指的是丰产。破译水稻 " 表情 ",培育水稻良种,让无垠的稻田翻滚着金色的海浪,他矢志奋斗了数十载。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原院长颜龙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原院长颜龙安 图片来源网络

对颜龙安来说,饥饿不仅是一种 " 痛感 ",更是一段段难以抹去的记忆。他不会忘记,年少时,妹妹因饥饿而夭折;他不会忘记,大学求学时,一场历时三年的饥荒席卷全国。他立志学农,誓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消除饥饿。

逐梦路上,颜龙安永远年轻。他始终关注农业生产一线,紧盯农业科技发展最前沿;他好似一座灯塔,激励着青年科技人员不断前进。关于颜龙安的故事,省农科院的年轻人能讲出很多。其中,"48 粒种子 " 的故事被大家反复提及。这段科研经历也令颜龙安至今难忘,每每提及,眼里总会闪着光芒。

1971 年 2 月,34 岁的颜龙安和助手来到海南岛崖县 ( 今三亚市 ) 南红农场,参与全国水稻雄性不育系选育攻关。在南红农场得到珍贵的 " 野败 " 资源后,颜龙安和助手便选取了不同品种的水稻与 " 野败 " 杂交,人工对 300 多朵颖花进行异株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颜龙安获得了 48 粒种子。带着这 48 粒种子,他回到了家乡萍乡。有野生亲缘的杂交后代种子可能休眠期较长。为打破种子的休眠期,他和助手将种子一粒粒洗干净,用湿润的药棉裹紧,再用塑料袋包好,放进自己贴身的内衣口袋里,希望能用体温助力稻种发芽。七天七夜后,48 粒种子全部发芽了!借助这些发芽的种子,1972 年冬,颜龙安带领团队育成了 " 二九矮 4 号 A" 和 " 珍汕 97A" 两个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并开始向全国提供不育系种子。他也因此成为我国成功育出不育系的第一人,并被誉为 " 杂交水稻之母 "。

科研讲究传承。" 高超的专业技能加上包容的协作精神,造就人才成长的摇篮。" 这是颜龙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到做到,加强人才引育、团队建设。蔡耀辉、朱成、姚秋英、谢红卫 …… 一个个业务尖子茁壮成长,让颜龙安笑得比孩子还开心。

即使年过八旬,颜龙安依旧带着团队进行超级稻研究,他们把收集到的 1000 多份野生稻和优异种质资源作为基因源,从中提取高产、多抗、优质、适应性广等有利基因,将其集成到现有优良品种中。用他的话说,他这辈子离不开水稻了,千里稻花是他心中最美的景致。

值班编辑:邬薇

值班审核:吴剑锋

值班编委:陈明华

相关标签

叶子 科研 中国工程院 大学 萍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