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体经济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
1 月 2 日
武汉第一条 " 跨市地铁 " 开通运营;
1 月 22 日
京哈高铁全线贯通,从长春到北京最快仅需 4 个小时;
3 月 3 日
澳大利亚悉尼城市双客正式启运;
3 月 5 日
两列 8 辆编组高速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完成符合实际工况线路上的整车碰撞试验;
6 月 15 日
以色列特拉维夫轻轨首列车完成试跑;
6 月 25 日
新款 " 复兴号 " 亮相京沪、京广、京哈等高铁线路,再度擦亮中国高铁的 " 金字招牌 "。
中车长客研制的新款 " 复兴号 " 智能动车组在京沪、京广、京哈等高铁线路上正式亮相。
新款 " 复兴号 " 一等座的座椅。
新款 " 复兴号 " 配备开放式餐车。
新款 " 复兴号 " 设有无障碍卫生间。
中车长客高速动车组制造基地将打造国内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及检修示范基地。
" 中车长客造 " 深圳地铁 20 号线列车下线。
中车长客 " 复兴号 " 动车组
今年上半年,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研发生产的轨道客车,在国内外接力开通、纵情驰骋。最新的智能信息化科技、新型材料研究应用、不断创新突破的工业生产水准,以及将各种新技术系统化的整合能力,将世人的目光聚焦到这个位于长春的中国核心轨道客车研发、制造、检修基地。
中车长客是如何开辟出一条 " 以我为主 " 的创新探索之路,又是如何打造 " 中国标准 "、领跑 " 中国速度 " 的?近日,记者带着问题解锁 " 长客密码 "。
探寻智能驱动
从 " 追随者 " 跨级到 " 领跑者 "
6 月 25 日,伴随全国铁路第三季度列车运行图实施,中车长客研制的新款 " 复兴号 " 智能动车组惊艳亮相。说它 " 惊艳 ",不仅仅因为它有着引人赞叹的外观设计,更是因为驾驶者感觉它 " 动力更足了 ",乘坐者称赞它 " 更智能、更舒适、更便捷、更宽敞了 "。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 复兴号 ",是如何做到整单 " 智造 " 的?
为了探寻答案,记者来到中车长客转向架制造中心总成二车间。车间里一派加紧生产的繁忙景象。" 自从使用铁路行业内首个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装配柔性生产线,效率比过去提高了 50%。" 说这话的是车间副主任张克木,他告诉记者,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的走行部分,其最关键之处在于能直接决定车辆运行速度、安全性、平稳性。随着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高铁领域出现了一条 " 新赛道 " ——智能高铁,为了实现智能驱动、创新领跑,中车长客不仅推广使用智能力矩拧紧系统,实现操作人员资质可控、力矩扳手智能识别、声光报警实现防错、力矩值智能存储等功能,更对转向架采取正向设计,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构架强度等 50 余项计算,开展疲劳、滚振等 42 项型式试验。通过 " 复兴号 " 动车组的实际运行检测,车辆运行平稳性及稳定性有显著提高。
今年 1 月 22 日起担当京哈高铁全线贯通主力车型的 CR400BF-G 型 " 复兴号 " 高寒动车组,便是 " 中国智能 " 不断向纵深扩展的实例。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在列车转向架设计阶段,考虑到北方高寒运用环境,以及京张高铁产品 " 走出去 " 等需求,中车长客对转向架抗高寒性进行专门研究,破解抗高寒、防冰雪两大技术难题。目前,已有超过 60 列 " 复兴号 " 高寒动车组运行在我国主要高铁线路上,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智能引擎。
就在记者采访的同一时间,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一车间里,几位年轻工人正在焊接金属部件,火花四溅,格外耀眼。这个年轻团队正是中车长客 "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 焊接技能小组。组长王善更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尝试焊接新型材质的高铁列车转向架,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旦实现这项重大技术突破,就能进一步提升中国高铁技术含量与运行性能,用实力诠释从 " 追随者 " 到 " 领跑者 " 的飞跃。
加强 " 我 " 的意识
接力传承新时代 " 工匠精神 "
在中车长客高速动车组制造基地,项目组正在为国家科技部重点科研项目——时速 400 公里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进行调试。追求 " 速度更快 ",同时也意味着安全性更高。
为此,相关负责人带领记者来到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装配一车间。列车上关乎乘客生命安全的 79 道工序在这里已实现实名制作业,确保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提升了员工以 " 我 " 为标准的责任意识。在 " 动车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 " 系统上,显示出所有出厂列车的实时状态。大数据中心显示,售后总车组数达 896 个,其所有数据都通过大数据中心员工 24 小时值守监测。基于此,自 " 复兴号 " 动车组达速以来,动车组轴温、齿轮箱温度的状态监测、故障分析、趋势预警和模型预警等已得到实际应用。
把牢安全关,可视作中国高铁精益求精 " 工匠精神 " 的一种体现。而在中车长客电器研发部高压牵引开发室,记者还深刻感受到了 " 工匠精神 " 的接力传承。
京张高铁项目牵引系统研发组负责人陈天宇和他的团队,根据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车辆运行现场的反馈,对车辆进行调试、优化。" 京张高铁是复兴号的集大成技术,我们完全摆脱了国外技术的制约,按照中国的设计理念来研发。团队正处于新老交替的过程,在各种攻关中,‘工匠精神’在延续。" 陈天宇说。
在 1995 年出生的麻竞文身上,这种延续与传承的脉络格外清晰。目前,小麻主要负责京张高铁项目中 PHM 系统车载显示屏和手持移动终端的设计,她与团队成员首次实现了 PHM 车载显示屏的自主开发。从 2019 年刚入职的 " 菜鸟 ",到如今可以独当一面的设计师,两年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小麻说:" 前辈们当初完成‘从 0 到 1 ’的艰难跨越,深深感染着我。中车长客的每个‘我’都应该传承这种‘工匠精神’,在攻坚克难中实现中国高铁的一项项自主化。"
在 " 以我为主 " 理念下前行,以一代代能工巧匠支撑下的中车长客,实现 " 复兴号 " 涉及的 254 项重要标准中," 中国标准 " 占比高达 84%,标志中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化、标准化和系列化。
坚定从 " 新 " 出发
在海内外市场叫响民族品牌
" 这里真安静!" 这是记者走进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突出感受。作为开展轨道车辆整车及关键部件基础技术、仿真分析、试验验证的研发机构,实验室承担着提高中车长客自主创新水平、前沿技术应用、基础技术研究、掌控核心技术、新产品研发及产学研成果化的重要任务。
在这里,小到声学实验室,大到碰撞吸能试验台,技术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围绕高铁动车各项性能进行突破创新。为了一个 " 新 " 字,实验室的确不遗余力。比如仅是为了选择列车上的降噪吸声棉,就开发出具备不同测试功能的 3 个实验室,以此确保乘客处在最舒适的环境区间。
这一点,在 6 月 25 日由台州西站鸣笛驶向浙中腹地金华永康的 " 复兴号 " 列车上得到体现。作为 " 复兴号 " 系列产品之一,该列车较之传统普速列车在密封性上进一步加强,使车内感受噪音更小;拱形结构的车顶让空间变得更为宽敞,每组座位处均设有带 USB 接口的插头,可供手机等设备充电;无障碍座椅、残障人士轮椅存放区、以及在卫生间设有婴儿护理台等一系列 " 操作 ",均 " 新 " 意十足。
从上线运营半年有余的美国波士顿红线地铁,到澳大利亚悉尼城市双客二期采购项目车辆正式启运,再到洛杉矶地铁项目首批车揭幕、以色列特拉维夫轻轨项目首列车完成首次试跑 …… 目前,中车长客的产品已出口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泰国、沙特、新西兰、阿根廷等 23 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签约车辆数量超过 9000 辆,出口签约额超 120 亿美元。
立足 " 十四五 " 新发展阶段,中车长客构建起满足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面向全技术链的技术开发能力、面向全产品链的产品开发能力、面向全寿命周期创新保障能力,牢牢掌握创新和发展的主动权,通过输出中国技术,分享中国经验,中车长客这一民族品牌正扬名海内外市场。
来源:长春日报、中车长客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