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水杀到钱塘江口 "" 辽宁舰失去动力被拖回港 "" 中印边境解放军撑不住了 "…… 绝大部分读者看到这些新闻标题,都会产生强烈的不真实感,仿佛来到一个 " 异度空间 "。这里充斥着虚幻、荒唐的论调,比如 " 中国即将崩溃 "" ‘台独’成功在即 "" 蔡英文是最受人爱戴的 "。这个 " 空间 " 的构建者就是擅长无中生有、无事生非的台湾《自由时报》。尽管该媒体的所谓 " 报道 " 经常很快被戳穿是假新闻、谎言,然而,它给岛内民众以及两岸交流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有台湾传媒业内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新闻操守层面来看,《自由时报》的所作所为 " 很猥琐 ",长期扮演民进党当局 " 传声筒 "、" 台独 " 言论 " 领头羊 " 的角色。
过往:与 " 本土派 " 盘根错节
《自由时报》起家于台湾南部,前身是 1946 年创刊的《台东导报》。由于经营状况不佳,《台东导报》几易买主,曾冠以《远东日报》《自强日报》等名。1980 年 4 月 17 日,《自强日报》以新台币 4000 万元被转卖给林荣三的联邦企业集团。1981 年 1 月 1 日,《自强日报》改名为《自由日报》,成为中台湾地区的地方报,1987 年 9 月更名为《自由时报》,开始积极往覆盖全岛的方向发展。
林荣三的接手是《自由时报》野蛮发育的起点,他的 " 本土派 " 政治理念跟其出身有着直接联系。公开资料显示,林荣三出生于日据时期,是以房地产和建筑业起家的台湾政商集团 " 三重帮 " 重要成员," 三重帮 " 因以新北三重林家为中心而得名,林家的林堉琪、林堉璘、林荣三兄弟分别建立起三个企业集团,在新北市三重区及芦洲区一带非常知名。
台北市南京东路二段 " 联邦商业大楼 "。其中 137 号 1 楼是《自由时报》第一代总部,现址为联邦商业银行南京东路分行。
" 早年间‘外省人’搞地产的很少,因为一心想反攻大陆回家乡。所以当年搞地产起家的大多是‘本省人’,理念比较接近‘本土派’。" 曾在台 " 行政院新闻局 " 工作的台湾作家郭冠英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自由时报》刚起步时亏得很厉害,但林荣三通过地产事业赚了很多钱,因此会不计成本地赠报。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晓奕的学术文章 "《自由时报》‘苹果化’趋势探究 " 提到,《自由时报》经常 " 砸钱 " 促销争取读者群:1993 年,首创订报送‘三子’(车子、金子、房子)的促销战略,将 20 部奔驰轿车、100 辆吉普车和 1000 辆摩托外加 6000 两黄金及别墅浩浩荡荡投进报纸发行战场。此后,面对国际纸价的上涨压力,《中国时报》《联合报》等纷纷提高售价,但《自由时报》维持 10 元新台币售价不变,以低价吸引了许多读者。
" 彼时的台湾已经开始往‘台独’方向转。" 郭冠英说。《自由时报》更名是在 1987 年 9 月,两个月前的 7 月 15 日,蒋经国宣布台湾地区解严,解除报禁、党禁和开放两岸探亲。
查阅林荣三的履历可发现,他是国民党党员。为什么有如此浓厚 " 台独 " 理念的人能加入国民党?郭冠英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国民党在 40 年前开始 " 本土化 " 时,就已经有一批 " 台独 " 混进去了。" 蒋经国说‘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乍一听没毛病,但仔细琢磨就会觉得不对劲,因为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不会这么讲,比如没有北京人会说‘我是北京人,也是中国人’。刻意强调其实就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这说明蒋经国已经开始向‘台独’妥协了。"
手段:挖空心思造谣,被戳穿也不觉得丢人
鼓吹 " 台独 "、敌视大陆是《自由时报》最热衷的题材。与大多数岛内媒体不同,该报在文章中一直以 " 中国 "" 强国 " 称呼大陆。从疫情暴发起,《自由时报》就无视世卫组织的规范命名 "COVID-19",顽固地用 " 武汉肺炎 " 来指代新冠肺炎。粗制滥造、格调低下是《自由时报》报道给外界的普遍印象," 大陆玻璃心碎一地 "" 大陆网友气炸 " 是其最常用的标题套路,该报总编辑邹景雯近期甚至以 " 狗改不了吃屎 " 来做标题污蔑大陆 " 阻挠台湾获得 BNT 疫苗 "。
究其原因,《自由时报》从林荣三时期起就是 " 李登辉路线 " 的坚定拥趸。而说到 " 李登辉路线 ",就不得不提 " 黑金政治 "。台湾《时报周刊》曾在一篇报道中直指林荣三从政之路争议不断:1975 年第一次当选 " 立委 ",就被党外大佬郭雨新控告贿选;后来转战台湾 " 监察院 ",想挑战 " 院长 " 宝座,结果遭学界和舆论强烈反弹,只选上 " 副院长 ",而他把这笔账算在宋楚瑜头上,发动《自由时报》穷追猛打,而宋楚瑜痛批林荣三是不折不扣的 " 贿选大黑金 "。
《自由时报》第二代总部大门
1999 年 7 月 9 日,李登辉接受 " 德国之声 " 专访,公然声称 " 两岸关系定位在特殊的国与国关系 ",引发大陆方面的强硬反弹。台当局前领导人马英九曾对媒体表示," 两国论 " 是黑箱作业,没有人知道,包括当时的陆委会主委苏起以及陪同李登辉受访的 " 新闻局长 " 程建人等人,这一论调 " 对台湾的伤害非常大 "。
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谈起这段历史时,郭冠英提起一件往事:" 当时陆委会主委苏起接受采访时想把‘两国论’往回收一下,结果蔡英文等人鼓动李登辉再把‘两国论’讲得更清楚一点打苏起的脸。我是第一个看到‘总统府’新闻稿的,我意识到这个信息很重要,就把稿件给《中国时报》一位资深媒体人,建议他在第二天发表出来。那时候,一些外国记者以为两岸要开战,纷纷赶到台湾采访。苏起看到‘总统府’的表态后,再度把外国记者召集到一起,想继续踩刹车、抑制李登辉往前冲的意图。这一次,‘总统府’也不好再发文,但《自由时报》的邹景雯却连发 4 篇文章大骂苏起,大概意思是‘总统’的决策,你怎么还敢冒犯?"
公开信息显示,邹景雯写过多本吹捧李登辉的书,李登辉也常常放 " 独家 " 消息给她,她渐渐成了最得李登辉赏识的记者。1995 年跳槽至《自由时报》后,邹景雯担任政治中心副主任,由于有了李登辉这棵 " 大树 ",她后来一路升至总编辑职位。
" 当时国民党中一部分所谓的‘本土派’打着要争取‘民主自由’的旗号,引诱一些《联合报》《中国时报》等其他报纸的编辑记者到《自由时报》。在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会和邹景雯一样,跟着李登辉的路线越来越‘独’。而有点良心的人无法接受这样的做法,因为违背了中国认同的基本原则,他们后来就都走了。" 郭冠英说。
" 我有时候会看邹景雯的文章,她的角色有点类似于民进党的打手。你说她的文章真的在很详细地写一些事实吗?其实并没有,全都是情绪,这是因为爱看《自由时报》的人,也喜欢看情绪。" 台湾新党 "21 青连线 " 发起人、传媒从业者苏恒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
《自由时报》煽动情绪、扭曲事实的报道是怎么采写的?经常跟媒体打交道的苏恒讲述道:"(我们)每次开记者会,《自由时报》的记者很少提问题,即使提问,问题也很简单,但是他们回去写新闻时会挑对我们不利的方向写,变成一篇丑化我们的文章。我们一般也不会拒绝他们参加我们的记者会,如果他们将事实扭曲得太过分,我们就会打电话要求更正,警告会采取法律行动。通常他们会更正,但相关内容会放在很不起眼的地方 …… 总之,令人感觉很猥琐。"
郭冠英认为,《自由时报》扮演着 " 台独 " 言论 " 领头羊 " 的角色," 他们不仅自己每天挖空心思造谣,还会去尽量支持其他来源制造的谣言,为这些谣言当保护伞,即便谣言被戳穿了,他们也不觉得丢脸 "。
危害:岛内民众成为 " 台独 " 宣传攻势的受害者
在苏恒看来,《自由时报》扮演的是民进党当局 " 传声筒 " 的角色," 它一直在帮民进党做形象包装,创造一个蔡英文‘很受民众爱戴’的假象 "。2019 年 6 月底蔡英文到台东拉票时,安排赠送写有 " 国家因你而伟大 " 的毛巾布条给当地学生自行车队,结果却被《自由时报》说成 " 学生送了蔡英文一条‘国家因你而伟大’的毛巾 ",车队成员立刻驳斥假新闻,表示这是绿色无良媒体想把他们都 " 抹绿 "。
《自由时报》这样毫无节操可言的媒体为什么能在台湾社会中长期生存下来?郭冠英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自由时报》的演变史反映出 " 台独 " 在岛内扩充势力的过程,阻断两岸信息交流、制造并传播虚假消息、兜售挟洋自重的 " 台独 " 主张是该报的 " 使命 ",而台湾民众成为这种宣传攻势的受害者。
" 我建议把社长林鸿邦、总编辑邹景雯这些《自由时报》高层列入大陆的‘台独’顽固分子清单。" 苏恒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邹景雯等人打着媒体的旗号,将 " 台独 " 理念渗透到台湾社会各处,实际上,这种 " 独化 " 的危害不亚于那些活跃在台面上的 " 台独 " 政客。" 要知道,《自由时报》如今在台湾的发行量很大,超过《中国时报》《联合报》。而且,现在只要《自由时报》将新闻刊发出来,就立刻有网军将新闻加工成‘懒人包’继续扩散。"
苏恒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很多在台湾搞 " 台独 " 活动的人都不需要承受任何压力,也不用付出什么成本,因此,他们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做破坏两岸感情的事情," 把邹景雯这样的人列入打击清单会让更多人知道,你在‘台面下’搞一些动作也会有人注意到,今天你做任何事情,两岸都会觉察出来 "。郭冠英则认为," 无论是否要采取列入‘台独’顽固分子清单这样的措施,关键是要打痛他们"。
来源:环球时报 - 环球网 / 范凌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