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8-01
百年瞬间丨开发北大荒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1958 年,十万复转官兵开往北大荒)

1947 年,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一批来自延安等革命根据地的“拓荒者”来到黑龙江,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从 1958 年起,北大荒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1968 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梁晓声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

梁晓声:心里的想法就是说,不管它是什么地方,不管我去了将吃什么,做什么,不管那里冬季有多冷,不管我从事的劳动是什么,我必须去。

(第一代北大荒人用树枝搭建的住处)

纪录片《英雄开进北大荒》:响应党的号召,援助北大荒,用拿枪的手拿起锄头 …… 黑龙江省完达山脉南北有着广阔肥沃的草原,由于人烟稀少,人们把它叫做北大荒 ……

(最初沼泽满地的北大荒)

这个被称为北大荒的黑龙江垦区,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在冰霜期,极端低温可达零下 40 ℃。要在这样的荒原种出粮食,艰难程度常人难以想象,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当年北大荒知青谷雪琴:啥也没有,大草甸子、大黑瞎子、大野猪、大灰狼有的是。部队上拉了一个帐篷来,女的一个帐篷,男的一个帐篷。上山上去伐了树来,搭上床,上头住人,下头流水。

(知青开发北大荒)

在开垦的最初岁月里,北大荒人经历过一亩地里播下 33 斤种子,最后只收获 26 斤半小麦的酸楚。让人欣慰的是,黑土地最终没有辜负豪情满怀的北大荒人,他们终于唤醒了沉睡的高山,眼看着荒原上长出绿色,又转为金黄。梁晓声至今难忘,那一望无际的麦子像海一般壮观的景象。

(知青作家梁晓声)

梁晓声:我们第一次参加麦收,心里不知道这块麦地究竟有多大。我们就认为第一波顶端一定是尽头。突然割了一天半的时候,终于割到坡上去了,往下一看,还有下坡还有这么长,你不知道这个地到底有多大。顺着下坡又割过去,割到第二个波浪的波头的时候,突然觉得还有,就问问老战士,这什么地?头在哪呢?老战士会告诉我们这是波浪地。你不可能不喜悦,那么金黄一片的麦海。

(昔日北大荒,如今变为北大仓)

《北大荒人的歌》:第一眼看到了你,爱的热流就涌进心底,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爱你 ……

1987 年,从北大荒走出的词作家王德将亲身感受融入创作,与作曲家刘锡津共同创作了这首《北大荒人的歌》,用淳朴的语言和真情实感写出了北大荒人对那一片黑土地的无尽深情。

刘锡津:北大荒精神,说白了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北大荒人有一个说法,叫献完了青春献终身,献完了终身献子孙。

(黑土地上的金色画卷)

几代垦荒人脚踏黑土地,卧冰爬雪,在茫茫荒原上用青春和热血把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祖国的大粮仓。如今,虽然那段岁月早已远去,但从深情的歌声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年拓荒者们开天辟地的勇气以及对这片黑土地深深的热爱。

(北大仓已经实现全程立体机械化)

《北大荒人的歌》: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即使明朝啊我逝去,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 ……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来源丨共产党员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