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1-07-26
30年后再回舞台反响热烈—— 《党的女儿》传承信念拥抱时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穿越 30 年的时光,于 1991 年首演的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经过国家大剧院的复排新制作,在建党百年之际再回舞台。7 月 13 日至 18 日,《党的女儿》迎来首轮演出,反响热烈。

" 此次国家大剧院复排新制作《党的女儿》,不仅是向红色经典致敬,更要让英雄形象在舞台上延续强大生命力,铸就信仰之魂,挺立信念脊梁。" 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表示," 希望这部作品能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经典剧目,成为不负人民无愧时代、兼具民族之根与艺术之美的精品佳作。"

30 年演出超 600 场

经典民族歌剧依然启迪良多

最近,导演汪俊总会想起那段 " 充满了激情的日子 "。30 年前,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创排演出。歌剧《党的女儿》剧本根据 1958 年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改编,由阎肃(执笔)、王俭、贺东久、王受远担任编剧,王祖皆、张卓娅、印青、王锡仁、季承、方天行担任作曲,彭丽媛、杨洪基等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担任主演。

" 这部作品集结了当时最强大的阵容。" 汪俊说。尽管近几年,汪俊更多是因为《小别离》《小欢喜》等热播电视剧被观众熟知,但《党的女儿》在他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当年,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不久,他就参与执导了《党的女儿》。排练时,大家以 " 一天三班 " 的高强度迅速推进,前辈们忘我投入的敬业精神,让汪俊深受触动。

《党的女儿》的艺术水准更是经得起考验。王祖皆回忆,主创团队仅用 18 天就完成了 6 场戏的突击创作。音乐方面,《党的女儿》吸收了山西蒲剧、江西采茶戏等多种元素,形成了 " 坐北朝南、南北融合、刚柔相济 " 的独特风格;剧本方面,《党的女儿》环环相扣,节奏紧张。汪俊举例,作品开篇就把观众带入了阴沉压抑的刑场,田玉梅痛别女儿,与党员同志英勇就义,又在老支书的掩护下死里逃生,戏剧冲突非常强烈。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1991 年,《党的女儿》首演便大获成功,至今已演出 600 余场。在汪俊看来,《党的女儿》之所以是一部 " 好的作品 ",在于它 " 把艺术呈现和思想立意相结合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际风云突变,而《党的女儿》讲述的正是共产党员在逆境中坚守钢铁信仰的故事。

30 年后,建党百年,《党的女儿》再回舞台,依然能为当下的时代带来诸多启迪。

神韵 " 守正 "

把经典 " 稳稳地传承下去 "

"《党的女儿》是一部经过时间检验的作品。" 汪俊记得,本轮复排新制作《党的女儿》最初," 守正创新 " 就是国家大剧院和创演团队共识的准则,其中," 守正 " 是根本。" 京胡一拉,板鼓一响,就特别提气,民族音乐和西洋交响乐配合得非常和谐;原创的剧本同样非常优秀,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也正是因此,他们的牺牲才真正打动了观众。这些内容,我们必须保留下来。"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雷佳此次饰演田玉梅。" 我们希望能稳稳地从前辈手中接过经典,再稳稳地传承下去。" 雷佳坦言,在前辈缔造的艺术高峰前,她 " 压力很大 "。" 田玉梅是一个非常丰满的角色,她既是伟大的战士,又是基层最平凡的共产党员。" 演绎时,雷佳仔细揣摩了田玉梅的内心世界:她是严厉又爱女心切的母亲,是直爽又贴心的好姐妹;是深爱并坚信丈夫的妻子,更满怀对革命的坚定信仰。雷佳不仅在自己的排练中投入了全部精力,另一组演员上场时,她同样留下来默戏、看戏。《党的女儿》至今有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呈现,雷佳都曾翻阅并参考。

作为《党的女儿》指挥,李心草也从很早就开始反复研究各种音视频资料,校对总谱。民族音乐与西洋交响乐怎样达到更完美的平衡,是大家格外关心的问题。而对廖昌永、薛皓垠等习惯了西洋美声唱法的主演歌唱家来说,挑战显然更为艰巨。

一直以来,歌剧舞台上的廖昌永几乎都以《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的费加罗、《茶花女》中的阿芒等西洋经典角色示人,《党的女儿》是他出演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板腔体民族歌剧。廖昌永表示,唱腔上," 我们不能把它唱成戏曲,但又要保留很多戏曲的风格特点。" 在戏曲与歌剧之间,廖昌永必须找到平衡点。中国式 " 道白 " 取代了西洋式 " 宣叙调 ",演员在舞台上连唱带说," 语言的逻辑重音、演员的心理节奏要符合音乐的行进,卡得死死的,还要做到不脱节、不突兀。"

舞台 " 创新 "

当代技术让经典更具震撼力

距首演已过去 30 年,《党的女儿》应该如何贴近当下观众的审美习惯?" 守正 " 的基础上," 创新 " 的问题迎面而来。汪俊跟过《党的女儿》90 多场演出,熟悉每一个唱段和调度,要找到新的突破点,起初着实有些无从下手。

舞美设计刘科栋同样压力倍增。要让 30 年后的《党的女儿》再添亮色,视觉效果是最具发挥潜力的部分。" 在再现环境的同时,要增强美术上的表现力。" 这是汪俊提出的要求。如今,观众早已见多识广,势必需要更多的新鲜刺激。

当代舞台技术为主创团队的设想赋予了更多可能。" 从 1991 年到现在的 30 年里,国家大剧院是国内剧场发展情况的一张名片。立足于这里的舞台,我们觉得必须要把先进的技术调动起来。" 刘科栋介绍,《党的女儿》启用了歌剧院的升降台,流畅无缝地衔接起杜鹃坡、马家辉家、七叔公的草屋、竹林等景别的变换,青石板、马头墙等赣南建筑风貌的 " 实景 ",更能带来沉浸式的观演体验。

影像的灵活运用,是《党的女儿》又一大亮点。比如,升降台的顶层是用金属网 " 织 " 成的、贯穿全剧的山坡,随着周遭影像和灯光的变换,它可以是鲜花盛开的杜鹃坡,也可以是风雨如晦的刑场。影像和冰屏的组合则构筑起了虚实相生的想象空间:当田玉梅思念远方的丈夫罗明哥时,冰屏上适时出现红军长征的画面;当田玉梅和桂英追忆出嫁前的旧日时光时,冰屏上两个梳着长辫子的少女正嬉笑打闹 …… 而在多重冰屏效果的叠加下,剧中下雨等场景甚至可以达到拟 3D 的效果。

" 如果没有创新的内容,观众是不会同意的。" 在接过经典剧目精华部分的同时,刘科栋和主创团队希望能 " 交上一份属于当代审美、富有当代意识的答卷 "。相较于曾经的版本,汪俊能感受到,在舞台呈现上,新制作的《党的女儿》更具视觉冲击力。" 科技为艺术赋能 " 的话题,在这里得到了又一次诠释。

作者 高倩

编辑 王敏 / 编审 肖燕 / 签发 田坚

相关标签

汪俊 艺术 山西 中央戏剧学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