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件奇事,一个奇人。
崇祯二年,李自成起义,战火愈演愈烈。这一年,李渔 18 岁。
家乡兰溪僻处山中,是避乱的好去处。李渔在扶父亲灵柩归葬之后,将自己的家室也迁回兰溪。
不久,当地疫病流行,先是李渔染病,接着妻子徐氏被传染。刚刚经历丧夫之痛的老母亲,担起了照顾儿子儿媳的重任。
那是夏五月,卧病在床的李渔,还对平时的嗜好念念不忘。咽了半晌口水,还是没忍住,抬眼问了句:杨梅上市没?
家人询问医生,知道杨梅是 " 大热之物 ",病人不能吃,所以告诉他:没看见街上有卖。
" 卖杨梅喽!新鲜上市的杨梅!" 好巧不巧,就在这时,走街串巷叫卖杨梅的声音传来,更加勾起了吃货的馋虫。
家人没有办法,只好去买。没想到,吃杨梅不仅没有加重病情,反而起到了神奇的效果。
后来,李渔在《闲情偶寄 · 颐养部 · 疗病第六》中,记下这个康复过程:" 及其既得,才一沁齿而满胸之郁结俱开,咽入腹中则五脏皆和,四体尽适,不知前病为何物矣。" 他还由此得意洋洋地总结:" 本性嗜好之物可以当药。"
看到这里,你也许忍不住想笑。文脉君只想说:心态可以借鉴,治病还请遵医嘱。
毕竟," 李渔 " 式的人生,就不是一般人模仿得来的。
不上班,不打工,家里也没矿,就能挣钱养家。你猜,他是怎么做到的?
明末清初的江南文化圈里,有人关注他,把他捧为社会名流、文化巨子;也有黑粉骂他,说他龌龊,视他为异类。
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文脉君整理出了一份他的个人简历。
李渔
曾用名: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
生日: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八月初七
出生地:江苏如皋
籍贯:浙江兰溪
学历:崇祯八年,应金华府童生试,得中秀才
特长:诗词、散文、楹联、小说、戏曲创作、史论、戏剧编导、园林艺术、居室装潢设计、服饰、美食、养生、编辑出版
代表作:
小说《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戏曲《笠翁十种曲》(包括《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散文《闲情偶寄》等
少年时代
浙江兰溪的李氏一族,外出做生意的人很多。李渔的父亲李如松,跟随哥哥李如椿,来到如皋,做医药生意。因此,李渔出生在如皋。
虽然是医商之家,不是书香门第,但父辈一样对这个孩子寄以厚望。伯父很喜欢他,每到富贵人家行医,总不忘带上这个侄子,希望以此激励他上进。
不负众望,李渔成长成了一个少年诗人。15 岁之前就有了诗集《髫龄》《续刻梧桐诗》。
17 岁,他还在父母身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那一年春节,他兴致很高,提笔写下:" 岁朝毕竟异寻常,天惜晴明日有光。"
但不幸很快来临。
一年之后,父亲病故。不久,战争烽烟起。居家避乱,却碰上家乡疫病流行。
他才情横溢,偏偏仕途难行。25 岁那年成为秀才,这也是老李家最高功名,全村的希望。可惜,从此再也没能更进一步。
崇祯十二年(1640)、十五年(1642)两次乡试铩羽,他的科举仕途也到此为止。1644 年,甲申之变,大明亡了。
目睹山河破碎,饱经颠沛流离,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心中萌生出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不如,弃巾!放弃秀才资格,做个自由享乐的山人诗人,徜徉在山水自然之间,在诗书画中讨生活。
中年颠簸
四十不惑之年,他决定搬家:从家乡兰溪迁居杭州,卖掉伊山别业,告别田园隐居的生活,从此开启了 " 卖赋糊口 " 的生涯。
这一次搬家,首先是出于生计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他想成名成家,成为当红的文化大 V。
为了谋生,他从事着通俗文学创作,结识了一批当时的社会名流:陆梦熊、吴伟业、钱谦益 ……
卖文之外,他出入达官显贵门下打秋风。一边攒人气,一边积累资本。这段时期,各项收入加起来,还是不菲的。
他原本打算就此在杭州干一番事业,成为 " 新杭州人 ",定居生活下去,但数年的经历并不如人意。
他交往的文人显贵圈子里,大家承认他的才情,爱给他写的小说戏曲点赞,但也鄙视他的为人。尤其令人不齿的是,就是他四处打秋风。
更令他气愤的是,辛苦创作,挥洒灵感与汗水,版权却得不到保障。维权之路亦是走得十分艰难,需得四处求情,消耗大量精力财力。
最后,他终于决定:再搬一次家。
金陵岁月
那一年,他已经 50 多岁。在此之前,他已经不止一次来过金陵,在这里还有出版生意要打理。
金陵翼圣堂,是他出版图书的一个重要基地。
刚搬来南京的时候,他家住在金陵闸,还写了一副楹联:
二柳当门,家计逊陶潜之半;
双桃钥户,人谋虑方朔之三。
陶渊明哭穷,李渔偏偏要说,他的家计还不到陶家一半。
从杭州搬家到南京,李渔一度在经济上确实紧张。50 岁那年,第一个儿子诞生,此后两年间,又有三个儿子出生。一大家子的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
进京、远游陕甘 …… 他不断扩大着自己的高端 " 朋友圈 ",靠着打秋风,不仅募到了一笔不小的款项,还得到了乔姬、王姬。后来的家庭戏班,两个宝藏女孩成为绝对的 " 台柱子 "。
" 西游 " 归来,李渔购置了一处宅基地,这也就是芥子园的前身。
芥子园落成,全家有了栖身之地,书铺得以正常运转,家庭戏班也有了固定的基地。
安顿好家里,李渔带着家庭戏班,到各地演出,继续打秋风。他远赴福建,在福州度过了自己的 60 岁生日。
不得不提的是,金陵寓居时期,是李渔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除了演出,他编书、著书也是硕果累累。
传奇《比目鱼》《凰求凤》《巧团圆》《慎鸾交》先后完稿。著名的《闲情偶寄》也是在这一时期问世。出于戏班演出的需要,他还阅定、改编子一批传奇剧本,如《琵琶记》《明珠记》《玉簪记》《幽闺记》等。
暮年回归
" 山水有灵应笑我,老来颜面后于初。"
垂暮之年,回首风雨人生路,他或许也有反思和反省,于内心深处掀起了一些波澜变化。
当了一辈子山人,放弃追求功名,但为了谋生,四处打秋风," 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甚至不得不 " 摧眉折腰事权贵 "。这样的人生,真的自由了吗?
65 岁那年,他亲自护送两个儿子,回到浙江原籍,参加童生试。西湖的水,荡漾着日暮乡关的情思。一个念头涌上心来:不如归去。儿子考中秀才,更加坚定了他这个想法。
他买下一处背对山、面对西湖的胜地,这里从山麓到山顶多层台阶,所以依势造了一座 " 层园 "。
66 岁那年,春节过后,他带着 40 口之家,正式重返杭州。
叶落,归老西湖。
好 书 推 荐
《明清山人研究》
冯保善 著
人民出版社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刘静妍 / 文
来源:江苏文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